——我市“十三五”林業工作綜述
日前,記者在田家庵區環山路梅園走訪時看到,這里百花爭艷,游人如織。
“淮河岸邊,舜耕山下,咱淮南依山傍水,四季風景宜人,是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正在陪家人游玩拍照的市民李慶輝愉快地告訴記者:“近幾年來,咱淮南變化特別大,處處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外地來的親戚朋友都說咱淮南變綠了、變美了,能源城的‘綠色神韻’讓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林業是生態環境之基,綠色是生態環境之本。科學家把森林喻為‘地球之肺’,把濕地喻為‘地球之腎’,只有不斷‘強腎潤肺’,才能保障地球的‘健康’。” 采訪中,市林業局負責同志向記者介紹:“在過去的‘十三五’時期,我市林業系統以林長制改革為總牽引,全面提升森林資源總量和質量,加強林業資源管理,強化林業生態保護, 深化林業重點領域改革,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著力改善生態狀況,優化人居環境,為能源城披上了一件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命之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十三五”時期,我市林業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發展活力競相迸發,全面創建了市、縣、鄉、村四級林長體系,建立了林長制改革“五個一”服務平臺,編制“一林一檔”2839份,整理“一林一策”2789件,落實“一林一技”林業技術人員133名,配置“一林一警”森林公安民警18位,確定“一林一員”護林員1540人。提高各級林長、林長辦以及技術員、森林公安民警履職能力,完成了全市6個國有林場的改革工作,全市國有林場全部定性為公益一類和二類事業單位,將人員和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安排專項經費預算,用于國有林場森林培育、森林資源管護、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國有林場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加強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禁止商業性采伐,嚴格林地保護。全市國有林場人員已納入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范圍。全市國有林場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參保率、基本醫療保險職工參保率、住房公積金職工繳存率均達到100%。
國土綠化蓬勃開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結合全省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林業增綠增效行動和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我市以石質山植被恢復、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鄉村道路河渠綠化、庭院綠化、“四旁”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為重點,大力開展國土綠化和森林質量提升行動,形成了以工程造林為主,社會造林和義務植樹共同發展的造林綠化新局面,全市植被覆蓋度、森林面積、林木綠化覆蓋率均實現了較快增長。全市共完成人工成片造林9.2萬畝,完成森林質量提升面積104.45萬畝(森林撫育103萬畝,封山育林1.25萬畝,退化林修復0.2萬畝),新建義務植樹基地252處,新建森林生態長廊156千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5.8%,有林地面積87221公頃,活立木蓄積564萬立方米,林業總產值35.5億元。
林業資源管理更加嚴格,生態保護卓有成效。我市強化森林資源監管,逐步實現森林資源“一張圖”管理、“一個體系”監測、“一套數”評價實現了及時發現破壞森林資源問題并依法查處,提升了森林資源管理水平。全市6萬畝公益林已經全部納入森林保險,商品林保險工作正在推進。定期召開林地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推進會、積極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工作。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有效的改善了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上窯森林公園積極實施違建拆除區植被恢復工程,清除建筑垃圾,平整土地,造林300余畝。八公山、舜耕山等森林公園實施森林撫育項目27000畝。我市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和森林防火,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林業有害生物危害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全市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森林火災受害率在0.5‰以內。
林業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生態扶貧成果豐碩。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發展思路,我市努力壯大林業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實力,全市林業總產值達35.5億元,初步形成了以木本油料、特色經濟林、花卉苗木培育、林下經濟、林木制品加工等為主的產業扶貧體系,以森林生態旅游、林業生態工程、生態護林員選聘等為主的生態扶貧體系和以駐村幫扶為主的定點扶貧機制,累計發展林業特色種養業面積47420.1畝,完成林業產業扶貧投資4350.3萬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160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58人,市林業局獲得2017年度全市扶貧工作優秀單位。(記者 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