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企業興 科技強則產業強
“十三五”期間我市科技創新成果豐碩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十三五”以來,我市科技系統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在構建創新發展格局促進淮南經濟社會發展中進一步凸顯了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近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美好淮南‘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科技創新發展成就專場新聞發布會上,市科學技術局負責人圍繞淮南“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成就進行了發布。
打造“國字號”創新載體
“十三五”以來,我市積極推進四大“國字號”創新載體建設,2018年2月,淮南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托大數據產業基礎,強化“互聯網+創新創業”,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淮南創新發展“排頭兵”;2019年4月,安理大省部共建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實驗室獲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被確定為首批安徽省實驗室;毛集實驗區探索形成“以先發理念為引領,以綠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為支撐,以完善的城市功能為保障”的獨具區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淮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形成“一心、五園、三社區”(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和蔬菜綠色增效示范園、糧食綠色增產示范園、科技推廣服務產業園、林果產業園、農產品加工物流園以及桂集、大王、中郢社區)的布局,在2019年科技部考核驗收中以全省第一位次通過驗收。
五年來,創新生態進一步優化。我市先后出臺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意見、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實施方案、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意見、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支持與大院大所合作若干政策等法律法規,進一步突破制度障礙,調動了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
五年來,科技企業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我市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試點企業實現雙倍增,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81家增加到2019年的117家,預計今年底超過160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從2015年的47家增加到2019年109家,累計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34家,形成從初創期科技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科技小巨人”企業到擬上市企業的梯隊。
平臺建設孵化顯著成果
五年來,創新平臺建設取得明顯進步。我市新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8家,總量居全省第4位。培育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組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2家,截至目前,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00家。
五年來,創新成果取得顯著成效。我市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6年4.49億元提高到2019年11.71億元,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6年5.38億元提高到2019年7.58億元。在線登記科技成果1205項。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10家、眾創空間21家。有52項科技成果獲安徽省科技進步獎。
五年來,科技人才隊伍持續壯大。我市引進2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來淮創辦科技企業。大力培育“50·科技之星”創新團隊,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人才在全市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技術創新中的支撐作用。目前在建“50·科技之星”創新團隊26家,帶動企業資金投入6800萬元,創造科技成果245項,實現銷售收入65579萬元,上交稅收2022萬元。
科技興則企業興,科技強則產業強。展望“十四五”,加快自主創新腳步催人奮進,我市將繼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促進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推進省級創新型城市不斷取得新進展,為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淮南貢獻科技力量。(記者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