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貧困群眾的幸福墻,鋪好美好生活的小康路,是鳳臺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收官戰的主目標。近年來,鳳臺縣高站位部署,高質量推進,握指成拳,掛牌決戰,全力保障脫貧攻堅不斷檔、不停頓,打出脫貧攻堅“組合拳”,交出一份優異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幸福答卷。
把責任扛在肩上
責任如山,使命如磐。
鳳臺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建立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縣四大班子、鄉村、縣直行業部門、幫扶單位“六個責任”聯動機制,將脫貧攻堅作為每周一上午周例會首個議題,做深做實領導干部“包鄉走村入戶”制度,在縣級層面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全縣各鄉鎮每月初制發“扶貧重點任務清單”,月底暗訪排序,落后鄉鎮約談鞭策,形成全縣一盤棋、全員抓落實的扶貧工作局面。全縣涉及扶貧的14個鄉鎮扶貧工作站各配備兩至三人,207個行政村各配1名扶貧專干,派駐38個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員114人,以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和“四季攻勢”為抓手,扎實開展“抗補促”專項行動,促進各項政策和重點工作抓細抓實抓落地。同時,推行扶貧工作“五訪”,搭建起干群聯系的扶貧“金橋”。書記遍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專干專訪,逐鎮逐村逐戶逐人逐項排查解決脫貧攻堅過程中的各類問題,確保精準扶貧慎終如始,如期交卷。
把產業抓在手上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聚焦產業發展,興辦實體經濟,讓貧困戶腰包鼓起來,是打開貧困群眾致富門、幸福門的“金鑰匙”。
鳳臺縣以培育具有扶貧、生態、社會三重效益的產業扶貧項目為重點,創新“貧困戶+小額扶貧貸款+合作社+消費扶貧”合作發展模式,吸納864戶貧困戶入社抱團,投入小貸資金3492萬元,合作培育優質良木品種中山杉,每年提供季節性崗位1000多個,不僅實現貧困戶人均年增收2600余元,還改善了楊樹飛絮對環境造成物理污染的現狀,為樹木更新換代提供了鳳臺方案;此外,鳳臺縣還創新打造了潤航循環農業產業扶貧模式,將畜禽糞便以及農業廢棄物通過微生物發酵轉變成沼氣、沼液、沼渣,用于發電和還田,使低產田變成高產田,帶動了200余戶貧困戶增收。今年11月11日,省委書記李錦斌蒞臨鳳臺考察,實地調研了該產業模式,給予充分肯定!傍P臺糯米”國家地理標志落戶后,鳳臺縣多措并舉推進“鳳糧入川”,通過農業全程化服務托管,持續加大對育秧工廠、植保機械等投入,建成糯稻基地30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糯稻)基地15萬畝,帶動貧困戶3000余戶,畝均增收400元,參與項目貧困戶448戶,戶均收益分紅500多元。
把幸福寫在臉上
幾年來,鳳臺縣在抓好自身脫貧攻堅的同時,不斷創新和豐富結對幫扶模式,尋找工作著力點、突破口,立足鳳臺所有、石臺所缺,從竹林資源開發、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等多角度、寬領域謀劃和推進石臺縣脫貧攻堅工作,隨著一項項工作逐個落地,真正做到了鳳臺石臺好戲連臺,幫到“心坎”上、扶到“心窩”里。
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鳳臺以巡視整改為抓手,全面補齊短板弱項,抽調精干力量,鄉鎮交叉互查,梳理出問題、建議1575條,逐條報果、全部清零。同時,依托“四季攻勢”行動,動態推進“七查七看”,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短板弱項,緊盯“三戶一體”人群,開展監測預警、動態幫扶,實行貧困人口動態調整、脫貧監測戶及時預警、邊緣易致貧戶跟蹤管理,優先落實脫貧監測戶醫療救助、社保兜底、社會幫扶等多種幫扶措施,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消除致貧、返貧風險。
脫貧攻堅,鳳臺矢志作答。通過幾年的努力,鳳臺的貧困發生率已由2014年的3.71%下降至2019年底的0.017%,貧困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達10.7%,高于全縣平均水平,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問題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得到保障,貧困群眾在“真投入”和“真幫扶”下,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
年末將至,鳳臺縣正進一步增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重心不偏、干勁不減,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促進精準脫貧攻堅戰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確保脫貧路上不落一人、不漏一戶,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夯實基礎。(通訊員 徐艷友 李聰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