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進“七五”普法工作綜述
全市組織公務員旁聽法院庭審48次,7200余人參與,12名市領導和28位部門主要負責人在《淮南日報》發表法治文章;
我市創新開展的《淮南子》法治思想研究成為全省重點關注課題,“豆娃說法”成為在全省叫得響的普法品牌,淮南法治文化館成為在省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法治宣傳教育基地……
回眸“七五”普法工作,我市緊緊圍繞建設法治淮南的總目標,以加強區域法治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加速推動法治實踐,推進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使“聚法治之力,筑發展之基”成為淮南人民的共識,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依法治淮立法先行,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品牌
立法保障助推普法。2015年,我市制定出臺全國第一個以“法治”為命名的地市級法治宣傳教育地方性法規——《淮南市法治宣傳教育條例》。該《條例》對宣傳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實踐進行明確規定,成為指導全市“七五”普法規劃制定和落實的行動綱領。市委、市政府批轉了淮南市“七五”普法規劃,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開展“七五”普法的決議。市法宣辦每年制定出臺年度普法計劃和重點普法目錄,讓普法工作即有“遠景規劃”又有“近期展望”。
以考促學,推進學法用法。我市嚴格落實《條例》規定,采取“統考”+“抽考”的模式,組織開展國家工作人員憲法法律知識測試。“七五”普法期間,全市共有20000余人次科級以上干部參加了統考,560余人次縣級領導干部參加了抽考。
發掘地域文化,打造法治文化精品。打好《淮南子》這一文化牌,推進地域特色法治文化研究創作,先后組織開展《淮南子》學術研討4次,發表相關論文、文章30余篇,出版了《〈淮南子〉法治思想研究》一書。充分利用豆腐的發源地這一文化名片,創作“豆娃”卡通宣傳形象和《豆娃說法》系列動漫作品,打造了“豆娃說法”這一淮南特色普法品牌。《豆娃成名記》獲得全國H5講述“六五”普法新媒體大賽一等獎。
執法普法深度融合,構建齊抓共管“大普法”格局
壓緊壓實責任,變“獨唱”為“合唱”。2016年,我市出臺了《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實施意見》,按照“誰執法誰普法 誰管理誰普法 誰服務誰普法”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國家機關作為普法工作的主體責任,確立了全市普法工作分工負責、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大格局。
制定責任清單,變“軟任務”為“硬指標”。全市90余家執法普法市直單位以年度為單位,在門戶網站面向社會公布責任主體、重點內容、重點對象、年度工作安排等普法責任清單。將90余家單位全部納入普法宣傳年度目標績效考核,年初統一部署、按季度督查推進、年底考核評價。此外,2018年在全省率先出臺《淮南市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普法效果)第三方評估指標和考評標準》和《第三方評估工作的實施方案》,探索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普法效果第三方評估機制。
普法執法融合,變“兩張皮”為“一張網”。執法過程中的普法是最有效、最具有針對性的普法,我市積極轉變普法理念和方式,將普法融入到執法全過程、各環節,達到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市法院、市公安局、市城管局等單位分別在春雷行動、交通百日整治、拆除違建等執法活動中積極開展普法,收到顯著效果。司法、執法部門積極梳理典型案例,開展以案釋法說理工作,通過主流媒體先后發布各類典型案例415篇。
公正司法創新普法,讓法治信仰植根群眾心底
以司法促普法,以公開促透明。我市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以不公開為例外”,將普法工作與司法公開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審判流程公開、庭審活動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四大平臺,加快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新機制,推動普法工作深入開展。同時,通過微博微信新媒體及時推送司法案例,推行人民監督員參與重大案件評審,在新聞媒體開設普法專欄,常態化開展公民旁聽庭審參與庭審現場及直播等,以案說法,明辨法理,促進公平正義。
憲法法律宣傳,讓法治精神浸潤人心。開展“憲法八進”活動,以“憲法宣傳周”活動為契機,組織開展司法行政機關開放日、“十佳普法宣講員”“十大法治人物”評選及推薦活動、全市“萬人憲法誦讀接力活動”、憲法童謠萬人誦讀傳唱,民法典“雙百”宣講活動等,在社會各界培育法治信仰。
服務型志愿者,讓法治精神融入百姓生活。2016年我市成立全省唯一一家法治宣傳志愿者協會,搭建起百千萬普法志愿者平臺。“七五”普法以來,組織開展較大規模的法治文藝演出54場,提供普法服務3萬余人次。伴隨著法治建設的推進,淮南全民守法意識普遍增強,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同“六五”普法相比,刑事案件發案數下降43%,青少年違法犯罪下降34%。
守法者順,奉法者強。如今,“法治精神”宛如一顆富有生命力的種子在淮南城鄉各地孕育、開花、結果,良好的法治環境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速劑”。 (記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