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老兩口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平時跟門鄰們聊聊天,嘮嘮家常,把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跟他們宣傳宣傳,既能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也能減輕一些家庭負擔,真的很好!”壽縣雙橋鎮勝利村貧困戶袁緒保告訴記者,因為患有嚴重腰椎盤突出而喪失勞動能力,看著為家庭辛苦勞作的妻子,內心焦灼不安,萌生了務工就業的想法。村里得知情況后,為他安排了政策宣傳員公益崗位,每年能獲得1300元收入。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為確保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迅速有效緩解疫情、汛情雙重“加試題”帶來的不利影響,壽縣雙橋鎮結合實際,以增加貧困戶收入為核心,將公益崗位作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的重要舉措,圍繞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實現就業脫貧的目標,以村級公共就業服務平臺為載體,規范設置了保潔員、護林員、護路員、河道管理員、秸稈禁燒宣傳員等公益崗位,以公益崗位帶動貧困群眾增收,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實現了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脫貧的愿望。
2020年初以來,壽縣雙橋鎮黨委、政府嚴格落實今年光伏扶貧發電收益的80%用于貧困人口承擔公益崗位任務的工資和參加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勞務費用支出的最新要求,想方設法用好用足這一政策,積極發揮就業技能培訓平臺作用,全面開展貧困勞動者摸底調查,完善就業需求信息,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培訓,引導貧困群眾從要脫貧到會脫貧、能脫貧。截至目前,雙橋鎮共開發公益崗位874個,支付公益崗位工資158萬元。
“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半邊,豬拱雞撓糞滿地,蚊蠅成群臭熏天。”多年前廁所的簡陋、臟臭使其成為農村環境的“死角”。雙橋鎮在安排設置公益崗位時,特別注重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改廁等結合,讓貧困戶在就業增收中找到了尊嚴,更讓千百年來困擾農村群眾的“衛生死角”集體變靚、變凈。
“我們改廁推廣的是三格式化糞池,化糞池第三格與污水處理管道連接,經無害化處理的廁所污水可以直接隨著管道排出,一家一個化糞池,在自家就可以將糞便達到無害化處理,處理后形成的沼液可直接作肥料使用。”雙橋鎮黨委書記劉永濤向記者介紹,改廁工作開展以來,他們積極學習先進改廁經驗,對符合改廁要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優先改造,壓實工作責任,狠抓質量建設,逐步打造成淮南市改廁工作新名片,2017年以來雙橋鎮累計改廁完成3574戶,真正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治理的雙贏。
劉永濤高興地說:“改廁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貧困戶的作用,改廁先改貧困戶,他們家里干凈了,身體好了,精神狀態好了,脫貧致富就更有信心了。”
近日,勝利村貧困戶袁理好有了一份光榮的工作,就是擔任綜合治理護衛隊員。“黨的政策好,我一定會積極工作,用實際行動把環境衛生搞好,對得起這份工作和大家的信任。”袁理好說。2014年,因兒子袁紹山肢體三級殘疾喪失勞動能力,家庭負擔重收入少,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袁理好患有慢性病。村里從實際出發,為袁理好安排公益崗位農村改廁看護員,每年收入2600元。
“截至目前,我鎮共開發公益崗位874個。”劉永濤告訴記者,對公益崗位履職人員建立臺賬,加大監督,認真考勤,確保公益崗位人員履職到位。截至7月底,已支付公益崗位工資和直接帶動分紅158.505萬元,一方面,村級環境衛生、治安防治、消毒消殺、政策宣傳等公共公益事業有人干、能干得好,另一方面,充分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有效提升貧困戶收入,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記者 周瑩瑩 通訊員 賈運良 熊文田 劉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