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大通萬人坑教育館作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引來了大批市民、師生入館參觀。通過認真參觀,聆聽講解,大家對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在這里慘絕人寰的侵華日軍罪行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對那段歷史有了更加刻骨銘心的記憶。
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始建于1968年,掩映于一片森林中,它的南面是綿延的舜耕山、北部是密林和水庫。館區沒有高樓大廈,整體以瓦房為主,附近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秘密水牢、新修碉堡等,在進入館區的主路上,分別樹立著刻有“侵華日軍淮南罪證遺址”、“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等鮮紅文字的大石碑。經過數次整修,目前大通萬人坑教育館館區占地面積約8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6900平方米,展室面積約2400平方米。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通“萬人坑”曾入選全國小學語文課本和初中英語課本,影響深遠。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工作人員介紹:該館于近年進行了多次整修,周邊環境和道路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展覽也有了很大提升。當前,萬人坑教育館有《日軍侵占淮南煤礦罪證陳列》、《淮南早期煤礦史料陳列》兩個基本陳列常年免費開放。
資料顯示,日軍侵占大通煤礦期間采用打活靶、蹲水牢、站燈籠、裝麻袋等兇殘手段,殺害了無數抗日志士,瘋狂掠奪我國的煤炭資源。據統計,在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大通煤礦有17000多人慘死在日寇的鐵蹄之下,僅在1942年秋到1943年春的短短幾個月,死難者就有13000多人。當時,為推行“以戰養戰”策略,掠奪淮南煤炭資源,侵華日軍采取“以人換煤”的方式,強迫礦工在極其危險、簡陋的條件下工作、生活。礦工稍有不從,就會遭來毒打或殺害。1942年秋,因為環境惡劣,礦工中開始爆發傳染病,大批工人紛紛死去,據記錄,僅尚義村東門內,一天之內就拖出170多具尸體,后來,尸體越堆越多,氣味越來越大,為掩人耳目,1943年春,日寇指使總監工在舜耕山下挖出了3條大坑,把這些尸骨集中拋入坑內,形成了白骨累累的大通萬人坑。
大通萬人坑教育館陳列著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罪惡的鐵證,在日軍侵占淮南煤礦期間,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同時遭受著日本最野蠻、最殘酷的鎮壓和血腥殘害,大通萬人坑是中華民族當時苦難的一個縮影。9月3日前夕,走訪過程中,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遇到大量師生前來參觀,來自山南一中的陳靜怡深有感觸地說:看到侵華日軍的暴行,我們心情非常沉重,這里每一具白骨的背后,都有一個令人無限遐想的家庭,他們可能是父親、是兒子、是丈夫,但他們就這樣不明不白死在了這里,真不敢想象這對他們的家庭該是怎樣的一種打擊,這段歷史我們絕不能遺忘 ,我們要好好教育學生,以史為鑒,發奮讀書,將來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絕不能讓歷史再次重演。
圖一:大通萬人坑教育館館前場景。
圖二:參觀教育館的民眾絡繹不絕。
圖三:大通萬人坑教育館秘密水牢等建筑物。(記者 蘇國義 付莉榮 張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