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門發布災后農作物生產技術明白紙
(記者 張雪峰)8月5日下午,淮南田家庵站水位退至警戒水位以下,防汛最緊張的時刻已然度過。當前,各地積極開展災后農業生產管理和生產恢復,淮南市農業部門發布災后農作物生產技術明白紙,盡量減少農作物損失。
農技部門提出,對于澇漬時間較短的地塊,在地作物恢復生長的可能性較大。這類地區應采取積極措施,排澇降漬,查苗補苗,加強田管,促進苗情轉化、及時扶苗培土壅根,促進作物恢復生長。一是適量追肥。排除田間明水后,根據前期施肥情況和苗情長勢,每畝追施5-10公斤尿素或復混肥10-15公斤,以增強根系活力,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對于局部僵苗地塊,可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促進僵苗迅速恢復生長。二是中耕除草。對玉米豆類等旱作物,及時進行中耕散墑、培土,破除土壤板結,改善根際環境,促進根系恢復生長。前期化除效果不好的,或未開展化學除草的,尚處在拔節期的田塊,可進行定向噴霧除草。
對于絕收地塊,則需要進行補改種。8月上旬前(立秋)可以改種作物:重點改種綠豆、飼用玉米、鮮食玉米和蔬菜。適宜的蔬菜種類為:黃瓜、番茄、菜豆、空心菜、大白菜、小白菜、秋蘿卜等。8月20日前(處暑)可以改種作物:重點改種速生蔬菜和反季節棚室蔬菜等。如小白菜、青花菜、芫荽、菠菜、洋蔥、黃瓜等品種。
當前可改種毛豆、雜豆。毛豆采收期比常用大豆提早15-30天,可以作為澇漬災后補種作物。改種雜豆可選用生育期短的早熟高產品種,播種最遲不遲于8月中旬,搶時搶墑,宜早不宜遲,宜適當增加密度。還可改種秋馬鈴薯。馬鈴薯生育期短,產量高,效益好,可作為洪澇災害發生后補種、改種的優選作物之一。利用秋季溫光資源種植秋馬鈴薯,選用中早熟品種,60天即可采收,馬鈴薯一般8月中旬就可下地種植,最遲種植時期不遲于9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