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玲 張明星)“上了大堤我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讓咱怎么干,咱就怎么干。”8月2日,在淮河大堤田東社區值守點,73歲的胡昌士正在巡堤,而全面負責這個值守點的田東社區黨總支書記胡利山則是他的兒子。
胡昌士是7月20日上大壩護堤的,“7月18日,聽胡利山說水位漲了,要上大堤,我就想著會不會像以前一樣召集居民一起上大堤,沒想到真被我猜中了,20日時,胡利山就開始一家一家上門召集人上堤護堤。”胡昌士回憶說。胡昌士當了幾十年的老隊長,曾經歷過幾次防汛,尤其是91年那次洪水,胡昌士記憶尤其深刻。“我們那時守大堤都是一袋袋扛水泥,哪里漏堵哪里,堤上搭的帳篷,一陣風來就刮跑了,而且村里內澇,淮河還漲水,就眼睜睜地看著水上來,沒有什么辦法。現在大堤特別堅固,還有板房可以休息,環境好太多了。”雖然兒子是社區書記,可胡昌士卻沒有沾一點光,從上大堤以來,他一天也沒有休息過,他總是在家吃過飯就上大堤,晚上也在大堤上值班。“我經歷的多,對防汛有些經驗,哪里可能有險情,我都能及時發現,及時預防處理。上了大壩就沒有什么父子,我就是他的居民,我給他提建議,他指揮我做事。防汛期間,他吃住都在大堤上,他一心撲在防汛工作上,我肯定更要支持他。”胡昌士說。
上陣有父子,這里護堤還有老哥倆。74歲的胡武昌和63歲的胡明昌是一對親兄弟,兩人一前一后上大堤護堤。“我們都經歷過91年的大水,所以對護堤排險有些經驗。我們這個值守點下面有廢棄的涵管,以前用于排內澇用的。現在因為有了排澇站,這個涵管不用了,但卻會成為一個隱藏的危險,所以我們巡堤時會特別留意這個地方。我們每個小時巡堤一次,主要看看哪有滲水的地方,尤其是涵管上,我們都是一點點仔細看,是不是有冒泡的地方,是不是有滲水的地方,只要安全,我們心就安。”雖然兩位老人都已高齡,但兩人的行動力卻不減,老哥倆一起巡堤,回憶著以前的防汛經歷,分享著護堤經驗,兩位老人都表示洪水不退,他們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