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和旅游局全力打好防汛救災主動仗
入汛以來,受持續性強降雨影響,淮干及主要支流保持較高水位,防汛形勢嚴峻。
汛情就是命令,險情就是戰場。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委要求,全面宣傳,廣泛動員,積極行動,在防汛救災一線充分發揮好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以“汛”為令,吹響防汛救災“集結號”
7月24日晚,市文化和旅游局召開緊急會議,學習貫徹落實市直機關抽調人員上堤防汛動員會精神,發動32名黨員干部職工成立了防汛突擊隊。
7月25日一大早,在市文旅局領導班子成員帶領下,防汛突擊隊緊急趕赴田家庵區史院鄉龐崗村,參與防汛巡堤查險工作。史院鄉位于田家庵區南端,瓦埠湖左岸,有一條長達10.3公里的保莊圩,其中龐崗村境內保莊圩長3.3公里,已設置了4處防汛巡查點,“你們來的太及時了,增強了一線防汛力量,圩壩安全就更有保障了。”龐崗村負責人激動地說。
防汛突擊隊未做休整,直奔圩壩,現場查看汛情。隨后,精心制定了巡堤查險方案,通過網絡視頻教學等方式研讀防汛救災工作指南和操作規范,學習《防汛巡堤查險技術要點》,并在圩壩上搭建帳篷,建立巡查點,開展24小時巡堤查險工作。
7月25日14時許,防汛突擊隊在巡堤查險時突然發現水面出現小漩渦,突擊隊隊員立即聯系龐崗村防汛應急隊,同時報告市文旅局防汛領導小組。經勘查,確定圩壩出現漏洞險情,并立即對漏洞采取塞堵措施。突擊隊隊員手抬肩扛運送粘土,應急隊隊員下水摸排封堵。經過應急隊和突擊隊20余名隊員的共同戰斗,成功封堵漏洞。“多虧發現及時,不然漏洞會越來越大,圩壩極易造成決口!”龐崗村防汛應急隊負責人說。
真情幫扶,溫暖包保貧困村防汛人員
壽縣迎河鎮大臺村、潘集區平圩鎮廟新村是市文旅局扶貧包保村。市文化和旅游局按照《關于組織選派幫扶干部統籌做好防汛救災和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開展“五個一”活動,激勵選派幫扶干部積極投身防汛救災工作。
市文旅局領導班子成員深入大臺村、廟新村,為村支“兩委”和村民黨員宣講了“烏金記憶”和“紅色記憶——永遠的小甸”兩部專題片,激勵大家發揮革命精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和防汛救災兩大攻堅戰。鑒于兩個貧困村防汛任務較重,局機關拿出1萬元分別支援大臺村、廟新村防汛救災工作,并組織大通萬人坑教育館、市少兒圖書館采購礦泉水、方便面、咸鴨蛋等生活物資送到防汛一線,保障巡堤人員的生活問題。同時,為兩支扶貧隊6名選派干部家屬購買了400元慰問品,連同“致文旅局選派幫扶干部暨家屬的一封信”送交到他們手里,感謝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激勵駐村干部全身心投入防汛救災工作。
慰問演出,傳遞黨和政府的深情關懷
7月26日,市文旅局組織文藝輕騎兵和文化文藝志愿者趕赴毛集、壽縣、謝家集3處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開展防汛救災文藝慰問演出,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受災群眾的身邊,既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提振了群眾防汛救災士氣。
根據群眾需求,市文旅局精心挑選了推劇《愛在路上》、淮河大鼓書《書記攔訪》、舞蹈《花鼓燈》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在演出過程中,突降雷陣雨,演職人員冒雨演出,觀眾沒有因為下雨而離場,演出現場充溢著溫暖和感動。“當地群眾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讓我備受鼓舞,我拿出最飽滿的熱情為他們表演。當我看到群眾沒有因為下雨離開現場的時候,我的眼眶都濕潤了。”參加演出的一名舞蹈演員說。“我們在這里吃得好、住得好,沒想到還能看到跳舞,聽到唱歌,過個戲癮,黨和政府真是太貼心了!”安置點一名群眾高興地說。
“此次文藝慰問演出,不僅給安置點群眾送去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滿足了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群眾的緊張情緒。”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表示,將繼續組織文藝輕騎兵和文藝志愿者,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慰問演出活動,為打贏防汛救災這場硬仗鼓舞士氣、凝聚力量。(記者 朱慶磊 通訊員 王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