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大力開展消費扶貧綜述
讓困難群眾的生產力直接“變現”,讓“賣貨”這事兒不再難!潘集區采用“線上+線下”消費模式,想出好法子,走出新路子,鼓起錢袋子,讓越來越多的特色農副產品走向大江南北,在不斷豐富消費選擇的同時,還帶動貧困農戶增收致富。如今,消費扶貧,正在為潘集區貧困群眾打開一條脫貧增收的新路子。
創新機制,“朋友圈”不斷擴大
2.5公斤,70元!5月10日,潘集區“新農小哥”網店通過順豐快遞,將第一批150件“代樓”酥瓜空運發往北京、上海、廣東……
說到潘集區的特產,酥瓜是一個響當當的招牌。近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這個優質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贏得各方點贊。
蘆集鎮戴廟村是潘集酥瓜的名產地,依靠種植酥瓜,貧困戶戴宜軍用3年多時間,將為女兒看病花去的20多萬元債務都還了,如今已經實現了穩定脫貧。今年,他的6畝酥瓜,每畝產量5000多斤,一季酥瓜平均每斤可賣到4元錢。
“特色農產品的銷路好,還能扶貧,一舉兩得!”今年以來,潘集區大力開展消費扶貧,制定下發《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和《多渠道拓寬貧困地區農產品營銷渠道實施方案》,鼓勵各地創新機制,組織實施消費扶貧,參與消費扶貧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俺的酥瓜頂呱呱,外脆內酥細膩綿滑,農家肥料來滋潤,特色扶貧銷萬家!”5月18日,第三屆潘集酥瓜節評出了酥瓜種植能手,扶貧酥瓜的銷售也是愈發火爆,線下銷售突破了2萬斤,線上銷售7000余斤,各類扶貧農產品銷售額近40萬元。
搭建平臺,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
代樓的酥瓜、賀疃的“站神”西瓜、夾溝的稻蝦米、高皇的菌菇……當11個鄉鎮街道的政府官員走進網絡代言,引得眾多網友、市民圍觀搶購。相比各路“網紅”直播,鎮長“出馬”顯然更具公信力、號召力,著實讓潘集區的特色農產品火了起來!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潘集區自然條件優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淮河流域典型的“魚米之鄉”。近年來,該區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特色產業扶貧三大行動,打造出潘集酥瓜、高皇蔬菜、架河葡萄等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
今年以來,潘集區創新消費扶貧方式,各鄉鎮負責人都紛紛以抖音短視頻等方式代言本鄉鎮的特色農產品、促銷本地特色農產品,實現了鄉鎮領導代言農產品全覆蓋。從官方到民間,從政府部門到社會組織,一場場消費扶貧,不僅為潘集特產拓寬了銷路,也為困難群眾的農副產品找到了銷路。
政府搭臺,農產品唱戲,潘集區貧困群眾的農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進社區、進企業、進商超……為確保貧困村、貧困戶農產品“產得出,賣得好”,潘集區以產品“八進”扎實推進消費扶貧,組織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參加農產品展銷會;聯系大型商超企業與種植企業簽訂了供銷合同;組織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參加扶貧日農產品展銷會、合肥農產品交易會、上海農交會,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培育電商經營主體150余個,村級電商網點55個,網絡銷售農產品近800萬元。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潘集區通過開展定點幫扶、“攜手奔小康”、“戶幫戶親幫親 互助脫貧奔小康”等系列幫扶行動,匯聚攻堅合力,構建起社會扶貧大格局。
多方參與,特色農產品“走”出深閨
“因疫情防控導致銷售出路受限,目前有貧困戶飼養的七百只鴿子,現需對外急售!”平圩鎮平圩村貧困戶平家山飼養的鴿子滯銷,幫扶責任人尹奇得知消息后,在微信朋友圈售賣,很快打開了銷路。
潘集區協助市、區工商聯開展了企業與貧困村農產品購銷對接活動,并開展了“百企幫百村”對接活動,15家市工商聯會員企業、19家區工商聯會員企業分別結對該區34個貧困村,助力消費扶貧。
潘集區在貧困村建設各類產業扶貧基地40個,注冊三品一標產品21個,培育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58家,家庭農場276家,參與扶貧帶動的農業經營主體達153家,帶動貧困戶4952戶,通過“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從“萬企幫萬村”到“萬企幫萬戶”,潘集區廣大民營企業和愛心人士投身脫貧攻堅行動不斷“升級”,將消費扶貧納入對口幫扶、攜手奔小康、各級駐村幫扶和結對幫扶工作內容。如今,越來越多的特色農產品“走”出深閨,進入“遠方朋友”餐桌。
聚沙成塔,涓流匯海。隨著社會幫扶“朋友圈”不斷擴大,脫貧攻堅匯聚起強大合力,打通產業扶貧最后“一公里”,讓潘集區的“干貨”越來越俏,貧困群眾的口袋越來越鼓。(記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