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鳳臺縣提高政治站位,提升統一共識,舉全縣之智、之力,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目標,突出全覆蓋、高質量、成色足、可持續,聚焦基層黨建、聚焦產業發展、聚焦能人帶動、聚焦基礎設施、聚焦村容村貌,讓黨的各項脫貧攻堅政策落地生根,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黨建引領引出脫貧合力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鳳臺縣尤其注重發揮基層黨建的引領作用。“鳳臺縣要以黨建為抓手,統籌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積極探索鳳臺縣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這是鳳臺縣委主要領導日前在全縣脫貧攻堅工作調度會上再次強調的內容。
近年來,鳳臺縣通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將中央及省、市委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各級領導班子、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奮發有為的行動,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2019年底,鳳臺縣累計已有16992人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由3.72%下降到0.017%,全縣3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夯實基層基礎是建強“一抓雙促”的“火車頭”。2020年,鳳臺縣持續深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不斷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不斷查短補弱,確保全縣38個貧困村黨組織個個建強。加大在脫貧攻堅一線考察識別干部力度,對表現優秀、實績突出、符合條件的干部,優先提拔使用或晉升職級。深化“雙培雙帶”先鋒工程,推動黨員干部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大力支持黨員創辦領辦致富項目,著手吸納一批致富能手入黨。通過先鋒黨員聯系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帶動未脫貧戶和因疫情影響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邊緣戶,充分發揮扶貧車間、合作社、蔬果蘑菇大棚、養殖基地等的幫扶作用,幫助貧困群體穩定增收、同步致富。
該縣圍繞目標,用好兩大載體,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增強“造血”功能;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試點工作,提高貧困戶信貸額度,解決扶貧項目資金不足的問題;壓實責任,強化作風建設,壓實鄉鎮黨委主體責任強化責任擔當,大力實施選派幫扶“六強六提”行動,錘煉黨員干部過硬作風。
產業支撐撐起脫貧動力
“在家門口上班,既能照顧兩個孩子,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固定收入,2016年年底俺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鳳臺縣桂集鎮洼劉村脫貧戶韓立勤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40多歲的脫貧戶韓立勤,原來靠耕種家里的幾畝田地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是當地的貧困戶。洼劉村成立扶貧車間之后,她來到扶貧車間工作,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穩定收入,一年收入增加3萬元,不僅順利脫貧,生活不愁了,還能攢下不少錢。韓立勤說,現在的生活跟以前相比真是翻天覆地。洼劉村也于2017年12月圓滿完成了村出列、戶脫貧的扶貧任務。
韓立勤能脫貧致富、洼劉村能圓滿完成了村出列、戶脫貧的扶貧任務,產業脫貧發揮了關鍵作用。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鳳臺縣始終抓住產業扶貧不放松,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發展思路,制定了產業扶貧工作要點、落實了產業扶貧項目資金、加強了產業技術培訓指導力度、整合項目資金向貧困村、帶貧企業傾斜,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截至目前,鳳臺縣38個貧困村,建成貧困村扶貧園區40個,產業達標村38個,“一村一品”村6個,產業達標戶1385戶;落實特色產業扶貧主體帶動項目9個,投入財政扶貧專項資金2968.2萬元,現有帶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26個。全縣2318座戶用、54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今年以來累計收益144余萬元,其中,村級光伏收益48萬元,安排就業崗位132個,今年新增72個,安排就業人數327人。
“能人”帶動帶出脫貧活力
自鳳臺縣全面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大力領導下,涌現出許多產業發展“能人”,他們成為帶動貧困戶脫貧攻堅的領軍人物。
鳳臺縣楊村鎮店集村村民陳傳安3歲時患小兒麻痹癥,造成左腿殘疾,但他身殘志堅,15年扎根基層,成立了農盼水稻機插服務專業合作社,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2017年至2019年無償為貧困戶和殘疾人貧困戶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精準扶貧服務40多戶,其中殘疾人貧困戶18戶,服務面積113.4畝,每畝免收小麥肥料、病蟲害防治服務費用70元、水稻插秧服務費用210元、病蟲害防治作業服務費用60元。綠色高產高效優質糯稻生產,每畝增產100公斤,水稻售價每公斤高出0.4元,農戶每畝直接增收440元,貧困戶和殘疾人每畝直接增收710元。開展多期培訓,推廣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應用農業生產新機械、新技術、新品種,切實讓貧困戶和殘疾人貧困戶得到實惠。基地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根據殘疾人員工的實際情況,因人安排適易的工作,帶動共同富裕。
鳳臺縣鳳凰鎮三里溝社區居民胡煥林是退伍軍人,他退伍不褪色,回到家鄉后于2016年成立安徽碩茂畜禽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建立非公企業黨支部,解決農村剩余勞力10人就業,另外還輻射帶動本村及周邊地區貧困戶40余戶發展肉牛生產,免費為貧困戶提供肉牛養殖技術指導,并且低價為貧困戶提供子牛并幫助其銷售商品牛,對沒有勞動能力貧困戶進行肉牛代養,增加貧困戶收入,社會效益顯著。在他們的產業帶動下,貧困家庭會早日走上致富路,預期實現精準脫貧。(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