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內生動力 實現穩定脫貧
扶貧先扶志,“輸血”到“造血”的蛻變
家住潘集區蘆集鎮羅集村的貧困戶盛靜,這幾天正忙著指導家里人給今年水蛭著床平整土地。因為車禍造成高度截肢,他曾一度自暴自棄,被列為貧困戶后,盛靜不甘于靠救濟生活,在鎮村的鼓勵和幫助下養了水蛭,小小的水蛭養殖讓他重新煥發起生活的希望。
扶貧先扶志,潘集區在脫貧攻堅工程中,從轉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入手,培養貧困群眾脫貧的自信心,幫助他們克服依賴幫扶的心理,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加快了脫貧步伐,做到了精準扶貧、穩定脫貧。
一場車禍,讓盛靜的兩腿高位截肢,從此生活不能自理。經過鎮村幫扶人員的一次次開導,他逐漸振作精神。剛開始從事水蛭養殖,便面臨缺資金、缺技術,真可謂是“兩眼一抹黑……”
扶貧工作隊幫助他解決了40000元貸款,又爭取了6000元獎補資金,8000元自主發展補助,解決了資金難題,盛靜的水蛭養殖業開始一點點起步……從一開始的三四畝水面,已經發展到15畝水面。
目前,水蛭鮮活成品80元一斤,干貨1300元一公斤,一畝地有50公斤干貨,毛利6萬元左右,純收入2萬左右,15畝地純收入能達30萬元左右,經濟效益非常好。如今,盛靜的眼睛亮了,逢人說話也有底氣了,在他的心中,也有了致富的夢!
像盛靜這樣的貧困戶還有很多,蘆集鎮利用各項扶貧政策,不斷創新幫扶模式,細化幫扶舉措,鼓勵貧困戶樹立脫貧信心,缺種養技術送技術,缺資金就通過自主發展資金帶動,缺門路政府培訓轉移就業等形式,進一步提高貧困戶脫貧致富本領,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轉移就業、不斷增強貧困戶獲得感,讓他們實現脫貧。
持續穩定增收才能確保脫貧質量和成色!潘集區按照“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在改變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更加注重貧困戶素質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觀念的更新,通過激發內生動力,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可持續脫貧、可穩定致富的長效機制。
扶上馬、送一程,讓脫貧群眾從擺脫貧困,逐步走上致富路!潘集區幫助貧困戶通過畜牧養殖、特色種植、技術培訓轉移就業等手段,進一步發展經濟,提高收入,做大做強種養業,夯實穩定脫貧的基礎。目前,潘集區依托“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實現了貧困戶脫貧的同時,形成了優質糧、瓜果菜、畜禽水產和農產品加工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形成主導產業突出、多業并舉、各具特色的扶貧產業格局,廣大貧困戶在潘集區各項措施的激勵和保障下,逐漸成為村里脫貧致富能人,為貧困戶如期脫貧奠定了基礎。
“貧困戶只有勤勞致富才能過上好的生活,感謝鎮村對我的幫助和扶持,緩解了我創業初期資金不足、市場不熟悉、銷路不暢的問題。政府的扶持資金發展壯大的我的事業,目前,我已成功脫貧。”盛靜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將繼續做大做強水蛭產業,為貧困戶無償提供養殖技術,讓他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發展壯大水蛭養殖產業。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注重激發貧困戶內生功力,通過技術培訓,產業發展、資金扶持,做強貧困戶致富本領及脫貧信心。”蘆集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蘆集鎮又積極申報自主發展項目,涉及貧困戶81戶,資金43.65萬元,為貧困戶如期脫貧提供資金保障,確保全鎮21戶60人貧困人口如期脫貧。
針對不少貧困戶存在依賴心理,“等、靠、要”思想嚴重,潘集區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把扶貧與扶志相結合,聚焦貧困群眾自我發展潛力培養,做好貧困戶的宣傳、引導和凝聚工作,培育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意識和觀念,變“上面輸血”為“自身造血”,發揮脫貧戶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廣大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實現脫貧致富,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主動性,收到良好的效果。(記者 賈靜 通訊員 石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