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淮河支流西淝河北岸的鳳臺縣錢廟鄉陳圩村,由于村里人口多,人均耕地不均,收入來源單一,加之瀕臨西淝河,十年九澇,三十多年過去了,別的村都在提速發展,而陳圩村像似被按下了“暫停鍵”。不富、不強、不美,一度成了陳圩村的注腳,全縣38個貧困村,陳圩村赫然在列。
村里有了新產業
“沒有產業,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就是一句空話!
駐村工作隊隊長陳景明敏銳地意識到,精準扶貧,政策落地,產業更應當跟進。陳景明集思廣益,創新“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帶領村干部多次到外地考察,鼓勵外出農民工帶技術、帶資金返鄉創辦企業。
2017年,注冊資金30萬元的陳圩村恒科草繩廠正式上線,改寫了陳圩村無企業的尷尬困境。這個由縣人武、司法、扶貧等多個部門合力資助的扶貧企業,讓村里2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上班族,每戶發放一臺草繩機,不出家門,就能掙到錢;加行郝楸园Y的陳在豪,二十年前父親就因病去世,如今年屆50的他依然和高齡母親守著三畝田地相依為命,精準扶貧政策讓母子倆該享有的都享有了!鞍硰膩矶紱]敢想過俺還能上班掙錢,每月能收入將近2000元呢!”每天在草繩機前,陳在豪動力滿滿。
村民齊茂林夫妻倆一直在上海從事服裝外貿生意,有意回村創辦服裝廠。抓住這一信息后,陳景明立即遠赴上海力邀他們回鄉創業,支持家鄉建設。僅半月時間,美陽服裝廠掛牌運營,首批招工50人,其中貧困戶6人,人均月工資2000元以上。
不到三年的時間,通過扶貧和招商政策,陳圩村相繼有7家企業落地生根,引入資金1180萬元。光伏電站、經果林基地、特色農產品采摘園……一個個圍繞扶貧展開的村辦企業、產業,裝點著陳圩村的風貌,也裝點著陳圩村每一個人的夢。
“現在村里真是大變了樣,以前一年忙兩季,現在家家戶戶天天忙。”陳圩村老黨員陳家庭高興地說!拔覀円恢庇幸粋大想法,就是把村里所有閑置的土地都能夠流轉利用起來,栽花種草的同時,深化鄉村產業鏈,打造休閑旅游觀光農業,美了環境,也能富了村民!标惥懊鞲嬖V記者。
村里成了暖心窩
人間四月,暖暖的陽光斜射在店門前一片不大的空地上,陳在正一邊“擺弄”著面前的電動噴藥機,一邊笑容可掬地同坐在對面的村民閑聊著當前的疫情。不一會的功夫,陳在正一按電鈕,噴藥機噠噠地響了起來。“好了,五塊錢。”他伸出五個沾滿油漬的手指憨笑著說。
陳在正的維修店在小集鎮的最北邊,雖然有點偏,但離村莊很近,村民們來維修家電很便捷。據上了年歲的人說,村里的這條小街以前就有,但很不景氣,可這幾年不僅“泥水路”變成了“水泥路”,而且天天都逢集,熱鬧得很。包子店、小飯館、水果攤……吆喝聲不斷,煙火味十足。
“現在俺每天都有活干,一天下來,能掙個百兒八十的!标愒谡ζ饋。
今年48歲的陳在正,是村里的一名脫貧戶,因小腿天生彎曲而終身殘疾。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外出務工大潮,他只身一人遠赴上海進廠做了一名機電維修工,2014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陳在正告別上海大都市,回到自己的家鄉。村里為陳在正辦理了貧困殘疾人生活補助、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代繳了新農保險費,申請了危房改造,解決了住房問題。
六年過去了,陳圩村從“不強、不富、不美”的落后村蝶變成了“強、富、美”的先進村。2014年以來,陳圩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連年增”,2016年陳圩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戶脫貧、村出列”的目標,2018年突破35萬元大關,2019年被評為“全省優先發展村”、“全省森林村莊”。(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徐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