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安豐塘畔,楊柳婀娜景色怡人,坐落在安豐塘的“中國席草之鄉”——壽縣板橋鎮鄒祠村水泥路縱橫交錯,路燈井然有序,水泥渠相互貫通,連片的席草翠綠喜人。
“如今的鄒祠村,通過發展席草種植與白鵝養殖、務工就業等扶貧措施,群眾變富了,村莊變美了,貧困人口從156戶407人,減少到2020年的3戶9人,貧困發生率降到了0.17%,村集體收入2020年可達30萬元。”4月20日,記者在板橋鎮采訪時,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金新欣喜地告訴記者。
4月20日,鄒祠村脫貧攻堅工作格外忙,上午9時,老老少少很多鄉親聚集在鄒祠村魏家橋的麥田旁,他們看著田頭的植保無人機,你一言我一語,眼里閃爍著新奇與喜悅。“鄒書記,小麥打一畝藥收多少錢?”鄒祠村河套組貧困戶張傳兆問道。“為確保今年小麥豐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今年小麥赤霉病防治由政府按每畝8元的標準補貼給農技植保合作社,不需要群眾掏一分錢。”鄒祠村黨總支書記鄒多柱解釋道。原來,為防治小麥赤霉病, 駐村工作隊聯系了農業部門與農業專業合作社,對全村3000畝小麥進行無人機噴灑農藥作業。農戶蔚中模感嘆道:“有政府幫助為我們免費提供打藥服務,我再也不讓田地閑置了,我明年將家里的田都種上麥子。”
為將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力抓好春耕生產和在建項目施工,盡最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
在鄒祠村村級魚塘的施工現場,兩臺大型挖掘機正在對塘內淤泥進行清理,對塘壩進行加固,魚塘改造后,面積達70畝,每年可增加村級集體收入3.5萬元。在鄒祠村蔬菜大棚二期建設的施工現場,記者看到,攪拌機不停轉動,工人們正在不停地壘砌磚墻,在已完工投入使用的蔬菜大棚“8424”西瓜秧茁壯成長,套插葡萄苗已發出新芽,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整個蔬菜大棚建成投產后每年可增加鄒祠村集體收入4萬元。在鄒祠村村部南莊渠建設正在緊張的施工,工人們要在雨季來臨之前,將1400米的水泥渠搶修完成,投資70萬元的南莊渠的修建將大大提高農民抗旱保苗的能力。在鄒祠村古堆至下莊、老郢至后郢、新莊至下郢、西圩至油坊等5條全長2280米,投資近40萬元的村組道路全面開工,村主任鄒永格正在不停指揮著工人們安裝涵管,他告訴記者:“今年鄒祠村5條村組道路修通后全村22條村組道路將實現全部連網,大大解決了貧困群眾出行難的問題。”
在鄒祠村皖西白鵝養殖廠的鵝苗孵化車間,上萬只皖西白鵝幼苗毛絨絨,憨態可人,再過一個星期淮南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預定給貧困戶的價值4萬元的鵝苗經防疫過后,將免費發放給貧困戶養殖,今年鄒祠村發展白鵝養殖、席草種植等特色種養業的貧困戶有76戶,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已核實上報產業獎補資金154550元。(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丁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