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支援第四天,自測體溫35.6℃,一切安好!”
“武漢支援第五天,自測體溫36.5℃,一切安好!”
“武漢支援第六天,自測體溫35.6℃,一切安好!”
……
每天,我市首批援鄂醫療隊的護士陸曉梅都會在朋友圈發布一條自測體溫信息,配上疫情實時地圖,向關注她的親友們報一聲平安。
“自從我來到武漢支援,親友們都很關心我,給我發來短信、微信問候。我們每天工作都很緊張,休息時間不固定,我就想著每天在朋友圈報一次平安,讓大家安心!”2月3日,記者通過微信聯系到陸曉梅護士,并向她了解醫療隊工作情況,她樂觀地告訴記者,雖然每天工作12個小時,身心疲憊,但是大家都在克服各種困難,盡力治愈患者。
1月26日,我市緊急組建首批援助醫療隊;1月27日,從五家醫院抽調的11名隊員迅速集結,匯入安徽省首批援鄂醫療隊,并于當晚乘坐專列抵達武漢;隨后兩天,醫護人員抓緊時間接受嚴格的防護培訓,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從1月30日開始,他們就投入到武漢當地醫院緊張忙碌的工作中。
“我之前在市二院工作,有十幾年感染科工作經驗,但出發來武漢疫區前,面對疫情的各種未知,家人對我很擔心。”陸曉梅告訴記者,1月30日第一天被安排到武漢東西湖區醫院工作時,醫院繁忙而緊張的工作就讓她忘卻了自身安危,勇擔重任、救治患者的決心更強了。當晚她所在的病區就接診了三位重癥患者,其中一位77歲的大爺,老伴幾天前因感染疫情剛去世,而這位大爺患有高血壓等基礎病,入院時情況就危重,最終經過醫院幾天的全力搶救,還是在2月2日去世了。她說:“看到每一位患者與病毒斗爭,有的甚至被病魔奪去生命,我們醫護人員真的是不計生死,無畏無懼,只想著盡力去照顧患者,安撫他們,幫助他們。”
每天進入隔離區工作,為了做好嚴格的防護措施,陸曉梅和同事們都要穿上連體防護服,戴上口罩、護目鏡、手套,整個穿戴過程很復雜,至少需要20分鐘。“全副武裝”后為了便于識別,他們就在防護服上寫上自己的工作單位和姓名。在陸曉梅護士的朋友圈,有幾張交接班同事給她拍攝的工作照片,記錄了她照顧病人的點點滴滴:病房里,她攙扶著患者去洗手間;走廊上,她吃力地提起笨重的垃圾袋;休息室里,工作間隙她倚靠在椅子上休息片刻……
“我們一個病區有27名患者,每輪工作時間安排6名護士照顧。”陸曉梅告訴記者,她和淮南首批援助醫療隊的另外4名護士被分在一個病區,工作時間段也是一致的,隔離區內有較為完備的搶救設備,護士不僅要給病人做霧化治療、發藥等護理工作,還要做好病人垃圾收集、病區消毒、清潔等工作。“為了避免輸出感染源,我們要到每個病床前收集垃圾,然后用雙層袋子裝好,貼上封條。”陸曉梅告訴記者,患者中有病重帶成人紙尿褲的,每次紙尿褲臟了,他們都會耐心地幫助清理;有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的,他們會幫助喂藥、喂飯,像照顧家人一樣守護患者。“任何困難都阻止不了我們熱血的心,困難面前我們要和病人相守在一起。”陸曉梅在朋友圈發出這段話,為患者加油,也為自己和戰友們鼓勁!
按照統一安排,目前淮南市首批赴武漢醫療隊的11名醫護人員被分配在武漢市不同醫院,參與患者的診治、護理工作,幫助疫區人民渡過難關。面對來自淮南家鄉人民的關心和關注,奮戰在疫區一線的陸曉梅和她的戰友們自信地說:“我們一定會保護好自己,凱旋歸來!”(記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