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邁,妻子聽力四級殘疾,女兒大學一年級,兒子因化膿性腦膜炎形成聽力一級殘疾……一道道難題曾讓壽縣堰口鎮馬廠村貧困戶陳先義直呼“我太難了!”
從上海回鄉創業后,他建大棚、種蔬菜,從未喪失希望……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他用勤勞的雙手讓生活不再難。截至12月10日,陳先義的純收入已達8萬余元,在實現2018年穩定脫貧的基礎上,以實干精神鼓舞全村百姓。
2017年春節剛過,在上海務工的陳先義做了個艱難的決定:返鄉創業。高昂的租住房屋、孩子上學的困難,較低的收入,難以維持一家四口、兩人殘病的艱難生活。現實的窘迫,逼著他逃離上海。
家鄉雖好,卻讓他愁眉莫展:馬廠村總體缺水,地勢高低不平、地下水位太深,造成農業種植用水成本過高,守著十畝薄田,很難跨過貧困線。就近務工的路子,也被家中妻兒需要看護的現實堵上。還能干什么呢,他陷入兩難。
性格倔強的陳先義深知,要想擺脫貧窮,就得靠自己實干,用勤勞和技術致富。自己在上海幫當地人種過蔬菜,懂技術,那咱也要由“代工”轉為創業。
說干就干,他向親友借了十萬元,租了鄰里十畝地,買了五噸鋼架和薄膜,大棚也順利搭起來了。育苗、整地、開溝、栽培、施肥、澆水,一切從零開始。眼瞅著到今年4月,苗綠了、花開了,投資在一步一步變成可期的碩果。可氣溫升高、用水增多,缺水真的由擔憂變成困境;瓜果在慢慢長大,銷路卻心里沒底。
駐村工作隊聽說陳先義的窘迫后,先后十次來到蔬菜大棚調研走訪,同馬廠村干部一道向縣里申報產業發展資金6000元;積極協調堰口鎮,從瓦埠湖和安豐塘調水,保障午秋季農業用水;聯系市農委有關部門前來調研,做好蔬菜病蟲害預防和種植技術指導;協調縣里和鎮里部分超市,保障優質蔬菜瓜果優先供應,并已簽訂協議落實;協調縣農委、銀行等部門,在資金缺緊的時候,給予免息信貸支持……當困難一一解決的時候,陳先義辛勤的汗水很快獲得豐厚的回報,十棚瓜果蔬菜上半年純收入五萬元。
今年秋收期間,十棚瓜果蔬菜成熟豐收,陳先義請了幾名能干的貧困戶幫忙摘菜收瓜,100塊錢一天,并免費培訓栽培技術和提供種苗。眼看2020年將至,陳先義又開始擴大再生產,新增五畝五棚蔬菜,帶動更多貧困戶來幫助種植,既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收入,也幫助貧困戶一起實現脫貧致富。
正如習總書記那句話: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陳先義實現了自我脫貧,也獲得了村民稱贊,成為鄰里的榜樣,他在勵志奮斗中放飛著人生的夢想……(記者 柏松 通訊員 潘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