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安徽淮南加強農業統一生產經營的思考
四十年前,黨和國家順應農民的探索和選擇,實施了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改革。但從改革現實情況看,“分”的成效較好,“統”的功能發揮不足。
隨著時代進步,農業機械化、規模化以及生產服務的社會化發展,引發我們對農業經營體制改革進行思考與探索。雙層經營體制中“統”這一層弱化的問題,越來越引起重視。發揮村集體組織作用,增強“統”的功能,實現農業生產“統一經營”,便是適應農業生產力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為了發展生產力。
以安徽淮南市為例。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耕地總面積507萬畝,轄5區2縣,農業主導產業為一麥一稻輪茬耕作,小麥常年種植面積324萬畝,水稻415萬畝。2019年,根據實際,在所轄鳳臺縣開展了農村統一生產經營試點,市農業農村局、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支持鳳臺縣提升農業生產性服務探索農業經營體系創新助推現代農業發展試點的意見》(淮農工辦﹝2019﹞25號)。試點首選午季水稻,由新集鎮、楊村鎮的3個村近8000畝土地實施,目前3個村統一生產經營的糯稻喜獲豐收,畝均產量比去年高15%,收購價高25%,效益提高18%。
試點做法概括為五舉措:農戶委托、集體統一、專業生產、保險保障、銀行跟進。主要體現和增強“統”的功能,解決小農戶難以解決的科技、資金、機械、保險等問題。村集體居中,處于“統”的位置,接受村民委托管理農民承包地的生產與服務,同時分別與保險公司、銀行簽訂合作協議,確保農民收益。
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描繪了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藍圖,要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山東考察時更明確提出“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強統一經營就是有益的實踐探索。
淮南市統一生產經營就是在不改變現有的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做好村集體統一經營的大文章,通過“農戶委托、集體統一、專業生產、保險保障、銀行跟進”的合理操作,實現“農戶、村集體、服務合作社、保險、銀行”五方共同受益。
統一生產經營適應了淮南市農業農村實際。淮南市農業傳統為一麥一稻輪茬耕作,但近幾年小農戶分戶經營已不適應當前實際:一是種地難、種地貴、種糧難問題日益突出;土地流轉費用高、生產投入高,種地貴使很多種地大戶難以承受;部分工商資本未深入調研就盲目進入,虧損嚴重,甚至棄地跑路。二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呼喚農業規模經營。農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科技作支撐,要有從產前、產中到產后的全過程科技集成服務。三是保險金融支持農業發展需要承載主體。農作物保險需規模種植戶統一繳納。一家一戶收取成本太高,定損不易,商業補充保險難以實施,銀行金融機構難以對一家一戶授信放貸。這些都需要村級集體或合作社作為承載主體。
統一生產經營促進了“三贏”、“三增”和“五好”。“三贏”是村集體、農民(戶)和服務企業三方共贏。實行集體統一經營,穩定了糧食產量,保證了產品質量,促進了農民收入;銀行資金支持和保險公司兜底保障了收益;公開、透明的收益分配制度,基層黨組織一元化領導和村集體組織共同管理,保護了集體、農戶、企業三方利益。“三增”是村集體組織功能增強、合作社服務功能增強、小農戶土地收益增高。“五好”一是品種統一好。可以一村一品,發展特色農業。二是產品質量好。統一經營的農產品質量有保證。三是適于機械作業好。大馬力農業機械、無人機統防統治,都有了用武之地。四是成本降低好。統一種子、化肥、農藥、機械作業,農業投入成本降低近20%。五是銷售價格好。質量有提升,數量有規模,便于大企業規模采購。
統一生產經營也面臨著不少難點和問題。從淮南前期的實踐來看,開展統一生產經營有以下難題:一是少數群眾利益受損不愿放棄土地。二是商業服務還需打通最后一公里。目前安徽省對糧食作物商業補充性保險有50%的保費補貼,但各地財政政策執行不一,村里投保商業補充性保險后難以得到財政的補貼。三是統一銷售需要大的經銷商支持。目前生產的產品雖然優質,但沒有跟糧食倉儲和加工企業直接對接,難以優質優價。四是政策扶持整合難度大。目前國家對糧食生產有很多政策扶持,如耕地支持保護補貼、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補貼等政策,分別爭取,難以整合使用。(農民日報通訊員 張才俊 吳震宇 曹苗苗(《農民日報》11月11日5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