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民政織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網』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
解民生“小煩憂”,謀百姓“大福祉”。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既是最傳統最基本的政府管理職能,也是最能溫暖人心的事業。
大愛無聲,大愛無疆。幾十年來,我市民政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從以非定期、非定量的臨時救濟為主發展到以制度性的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農村五保供養從農民集體內部的互助共濟轉向以國家財政供養為主;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實現了從強制性收容遣送向自愿受助、無償救助的關愛性救助變革;社會福利服務開始從主要面向特定困難人群的“補缺”型向逐步面向社會公眾的“適度普惠”型發展;專項社會事務管理在不斷規范的基礎上開始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
關心解決群眾關切的“為難事”,織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網”。這實實在在的成績,述說著我市民政保障水平從低到高,保障能力從弱到強,改革力度和民生溫度不斷升溫的生動實踐。
真情織密保障網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織牢基本生活保障網,是民政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責。讓人民得到更多實惠,既是人民幸福的主要標志,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
民生保障體系越來越完備,方法越來越科學,制度越來越暖心。
城鄉低保從無到有,從重點保障到逐步實現普惠。2019年7月1日起,我市第15次提高城鄉低保等社會救助標準,城鄉低保月保障標準在上年度保障標準的基礎上增長了4%,由570元提高到593元;城市特困供養人員年供養標準由7200元提高到12000元;農村特困人員年供養標準統一提高到9250元;80-99周歲老年人高齡津貼由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360元;孤兒集中供養標準提高至1450元/月/人,分散供養提高至1050元/月/人。
今年以來,全市累計救助城鄉低保對象85.37萬人次,發放低保資金3.21億元;保障特困供養人員23934人,發放特困人員供養資金9944萬元,照料護理補貼354萬元;臨時救2562人次,發放臨時救助451.65萬元。
一連串兜底民生的數字,織成困難群眾扎實厚密的“民生保障網”,托舉起老百姓穩穩的幸福。
幸福養老蔚成風
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考題。
我市持續深化養老服務建設,逐步建立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老年人安全感、幸福感日益增強。
市級居家養老呼叫平臺建成投用,為困難老人提供了送餐等多樣化服務。全市農村敬老院達131所,供養床位達15944張。養老服務面向全社會開放,社會養老機構床位19925張,其中醫養結合型床位占比超過25%。全面建立了高齡津貼制度。扎實推進銀齡安康行動,為5.5萬名困難老人提供意外傷害保險;敬老愛老活動積極開展,社會尊老敬老愛老風氣濃厚。
在省政府表彰2018年“落實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顯地方”中,我市“落實養老服務業支持政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為唯一受省政府表彰的項目。
面臨老齡化突出問題,我市積極推進全市城鄉養老服務“三級中心”建設。2019年計劃建設三級中心236個,包括5個縣級養老服務指導中心、5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14個鄉鎮養老服務指導中心、102個社區養老服務站、110個村級養老服務站,建成后,全市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將達到60%以上。
社會治理顯活力
基層是社會發展活力的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我市不斷豐富社會服務的內容,服務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人性化、精準化。
近年來,我市社區建設和社會工作取得明顯進步。城鄉群眾自治組織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作用逐步得到加強。全面加大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社區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全市志愿服務工作明顯提升,在全國志愿服務系統注冊志愿者數已達56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6%。
不斷創新社會組織登記、管理、發展和服務。全面落實直接登記和雙重管理相結合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市、縣兩級社會組織已達1396家,社會組織總量增長14%。實現了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全面脫鉤,開展了社會組織評估工作,共計36家社會組織獲得3A級以上評估等級。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改革發展永不停步,人民群眾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正在加快解決。圍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社會期盼,我市民政部門正以熱忱之心,呵護著這項溫暖人心的事業,給淮南百姓奉上暖民心、知民意的“民生大禮包”。(記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