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祁集鎮祁圩社區,這里是淮上有名的豆腐之鄉。村里幾百戶人家,做豆腐的手藝代代相傳,留下了不同時代的豆腐史,留下了生動有趣的豆腐故事,留下了豐富多彩的豆腐文化。
解放前,家鄉有順口溜說:“世上只有三樁苦,打魚擺船磨豆腐。”聽爺爺說,我的曾祖父有一位哥哥,在大雪天到石頭鋪賣豆腐,忍饑受餓,凍死在大河灣。可想,當年的豆腐人是何等心酸,何等悲傷?
新中國成立后,窮苦的豆腐人分得了土地,自己種大豆有了加工原料,豆腐坊里有了笑聲。豆腐匠們肩挑豆腐,走村串巷,趕集擺攤,以辛勤勞動換來現錢,手頭漸漸寬松。隨著淮南煤礦的發展,隨著一個個市場的興起,豆腐生意更加紅火,一批豆腐人搬到大通、田家庵、八公山、新莊孜安家落戶,辦起家庭作坊,就近供應市場,老祁家豆腐叫響淮南市。
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家庭作坊一度受到限制,人們只好在晚上關閉門窗偷偷地做豆腐,早起趕到礦工村去賣。當年,全村7個生產隊都辦起了集體豆腐坊,把加工豆腐作為副業生產,增加了集體收入,為壯大集體經濟發揮了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送來了春風,農村實行“責任制”,人們在種好“責任田”的同時,放開手腳經營豆腐,家庭作坊迅速發展到200多家。同時,小作坊逐步以磨漿機代替了手推石磨,以自行車馱運代替了扁擔肩挑,每天凌晨自行車鈴聲清脆悅耳,豆腐村煥發出一派生機。淮南電視臺記者曾在淮河大橋拍攝了賣豆腐的自行車隊,留下了時代的歷史畫面。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祁集豆腐不斷拓展市場空間,小作坊連接了大市場,豆制品品種增加到20多個,并申請注冊了“祁老大”集體商標,產品進入大城市的超市和農貿市場。同時,豆制品生產延長了產業鏈,形成了大豆批發市場和專業運輸、銷售隊伍,帶動地方經濟騰飛。還有幾十家大戶走出了淮南,到上海、合肥、徐州、六安、阜陽、蚌埠等地租地建廠做豆腐。豆制品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不斷推陳出新,技術含量不斷提升,豆腐匠的經濟收入更是不斷增加。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豆腐村踏著新時代的步伐,出現了可喜的新氣象。小作坊的自產自銷變成了“公司+農戶”的規模經營,手工操作變成自動化流水線生產,網上銷售,物流服務為豆制品生產經營插上翅膀。村里有一批婦女勞力就近進公司打工,有了穩定的工資收入。政府投資民生工程,修路、安裝路燈、建自來水和污水處理等項目,為豆制品生產經營優化了環境。改革開放初期,小作坊爭當“萬元戶”,如今的公司老板資產達到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
近些年來,豆腐村先后建起村口牌坊、古井涼亭和休閑廣場,既豐富了豆腐文化,又優化了人居環境,人們休閑健身敘家常喜氣洋洋。尤其是那些高齡老人,坐在一起總是喜歡敘舊談新,談論新中國成立70年的變化,感激共產黨送給的福氣。(祁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