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0年來,淮南的變化也有目共睹: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城市建設成績斐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城市影響力日益彰顯。“電視、電話、汽車、萬元戶”曾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奢望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美好愿景也正在成為現實。
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33.3億元,相當于1978年的145.3倍;2018年財政收入達到173.9億元,是1978年的115.9倍……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貧窮落后邁向富饒美麗,淮南市統計局通過精準的數據,記錄下70年來淮南發展的鏗鏘足跡。
跨越發展70年 綜合實力節節攀升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1949年2月5日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1950年設為縣級市,1952年6月設為省轄市。
新中國成立之初,淮南綜合實力十分弱小。70年后的今天,淮南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地區生產總值看(淮南市1978年開始核算),1978年地區生產總值(GDP)為7.8億元,1982年突破10億元,1996年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7.2億元,自2008年開始,每年跨越一個百億元臺階,到2017年突破千億元大關,2018年達到1133.3億元,相當于1978年的145.3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由1978年的561元提升至32487元(折合4909美元)。
在1949年,全市僅有大通、九龍崗、八公山三座手工作業的小煤礦、一座發電廠和一些生產面粉、碾米、卷煙的作坊。經過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目前,我市工業已經擁有34個大類118個中類210小類,煤炭、電力、化工、機械制造、醫藥、建材、食品等產業已經成為我市工業主要產業。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668戶,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為1157.1億元,是1949年的4258.7倍。
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隨市場繁榮而日益興旺,第三產業獲得迅速發展。2018年,我市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9億元,比1978年增長245.2倍。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1.7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483.1億元。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成為支撐我市保障就業、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
艱苦奮斗70年 居民生活蒸蒸日上
“拿著養老金,吃穿都不愁,還能到處去旅游。”這大概是如今老人們對生活最愜意的感受了。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市大力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提高。
1949年,我市醫療衛生水平很低,僅有醫院1所。到2018年末,全市有醫療衛生機構1437個,衛生技術人員18044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9萬張。醫療衛生體系建立健全,公共衛生領域投入不斷加大,為人民健康撐起牢固的保障網。居民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提高到77歲。
70年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實現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1980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24元,農村僅為144元。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852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926元。
隨著收入較快增長,居民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9983.5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0567元。
回首70年,淮南人民用勤勞和汗水托起了美好生活。邁進新時代,淮南人民豪情滿懷、信心倍增,邁出的腳步亦更加堅定。(記者 廖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