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底的一天,八公山區張樓村張某喜、張某武等老弟兄幾人帶著子侄等數十人來到山王鎮,稱同村村民王某成拉院墻時侵占了張家祖墳地,如果清明節前解決不了,就要把對方房屋毀掉。
事態緊急,山王鎮立即安排信訪辦同志帶著三位“老娘舅”趕赴張樓村。因為本身就是張樓人,調解現場,“老娘舅”張文植挺胸上前:“毀人房子被判刑蹲大牢,是給咱老張家臉上抹黑!”三位“老娘舅”拉著張家老兄弟坐下來,詢問身體狀況,絮叨張家歷史變遷、鄰里鄉鄰關系,分辨民俗傳統、法律法規。話匣子慢慢打開了,心里疙瘩悄悄松解了,午后近1點多鐘,雙方想法逐漸一致,最終當場簽訂了調解協議書,一場可能引發鄉村宗族間械斗的惡性刑事案件消弭與無形。
因工業園區建設需要,山王鎮畢崗村部分村民墳墓需要遷移,群眾對遷墳有一定的抵觸情緒。“老娘舅”調解小組臨危受命,三位老同志冒著零下6、7度的嚴寒,逐戶逐人做村民思想工作,白天家中沒人,他們就晚上上門談心,暫時溝通不了,就慢慢閑話嘮嗑。面對冷嘲熱諷,“老娘舅”坦誠相待,真心換位思考,為群眾爭取政策,了解到實際困難,想法幫著解決問題。了解到喪偶老人楊某兒媳婦的戶口問題多年解決不了的情況后,三位老同志多次去潘集,找證人,搜材料,捋關系,寫申請,熱情的態度讓楊某感動不已,帶頭表態支持工作。不懈的努力,最終取得了群眾的信任和理解,促動村民以大局為重,順利完成了征地遷墳工作,避免了社會矛盾激化和上訪現象的發生。
“難聽的話要聽,暖心的話要說。‘有話慢慢說’就是我們‘老娘舅’的工作法寶。”
近日,記者在八公山區山王鎮政府會議室見到了“老娘舅”的“金牌調解員”鄭文卿,談到近十年的人民調解工作,老人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說:“調解工作既要與當事人面對面的講解法律法規知識,又要背靠背的對當事人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這需要熱心和耐心,‘有話慢慢說’才能取得雙方都滿意的調解效果。”
“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實際工作中,‘老娘舅’確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談到“老娘舅”人民調解工作,八公山區司法局負責同志感觸頗深:“2010年11月,山王鎮聘請鄭文卿、劉紹典、張文植三位老人成立了‘老娘舅’調解小組,后來又選聘張學茂、陳羅兩位退休老人加入。這五位老人長期生活、工作在本地,都是共產黨員,平時村里紅白喜事都離不了他們,能夠掌握群眾的實際情況和真實想法,在群眾中有很高威望。五位老人掌握法律法規及農田水電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還具有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經驗、調解藝術,在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糾紛時游刃有余,自成立以來,‘老娘舅’調解小組共參與調解糾紛330余件,其中重大信訪矛盾糾紛45件,截至目前,經司法確認的案件68件。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對處理矛盾糾紛的熱情和奉獻精神,他們秉承公心,滿懷熱心,用自己的細心、耐心和誠心,換來了人民群眾的舒心和黨委政府的放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山王鎮不斷推動“老娘舅”調解組織“擴容提質”,將這一工作模式向基層延伸,逐步實現規范化管理。山王鎮在村和社區精心挑選了16位威望高、業務素質強、群眾基礎好的基層干部充實到“老娘舅”調解隊伍,在全鎮11個行政村、4個社區、1個街道形成了“老娘舅”調解網絡。該鎮還加強“老娘舅”調解組織制度建設,規范完善了調解工作流程、臺賬資料整理、卷宗歸檔、糾紛回訪、教育培訓、評先評優等多項工作制度。同時,鎮里邀請資深法官和律師等專業人員對“老娘舅”隊伍開展《婚姻法》、《物權法》、《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專題培訓,組織“老娘舅”隊伍旁聽法院庭審,不斷提高了調解工作水平,全面推動“老娘舅”調解工作的規范、有序、高效運作。難能可貴的是,“老娘舅”調解工作贏得了人民法官的敬重,八公山區法院選派青年法官向“老娘舅”學習調解技巧,遇有疑難案件,法官們主動邀請“老娘舅”參與調解,尋求情理法的最佳融合點。區法院還聘請“老娘舅”鄭文卿為人民陪審員、司法監督員,“老娘舅”調解組織社會認可度逐日提升。(記者 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