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夏日的傍晚,走進八公山區八公山鎮錢湖村休閑健身廣場,綠樹環蔭,環境清幽。籃球場上、健身器材旁,村民們正悠閑地參加健身活動。“這地方以前是一個露天垃圾傾倒點,破爛不堪,衛生很差,沒想到現在一整治變得這么漂亮!”帶著孩子玩耍的錢大媽告訴我們,每天早晚來這兒散步、健身的人特別多,這里已經成了村民們鍛煉、娛樂的好去處。
昔日雜草叢生、惡臭熏天的垃圾堆,如今變成了枝繁葉茂、休閑健身的大廣場,這得益于八公山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的成效。
環境整治換“新顏”,鄉村蝶變美如畫。近年來,八公山區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整治、高質量推進,通過綜合整治、全面整治、深度整治,推進農村展現新面貌、居民展現新氣象。
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共建美麗家園
“打掃好門前屋后,拆除了亂搭亂蓋,更換上豆腐生產環保設備,村里變得越來越干凈舒適了!”六十多歲的蔡瑞元是八公山鎮蔡洼村老村民,身邊的這些變化,他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八公山鎮下郢、蔡崗、蔡洼三個村以豆腐制作聞名,村內聚集大小豆腐作坊70余處,是名副其實的豆腐村。一段時間以來,因豆腐制作而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曾一直困擾著當地居民。
對于這些痛點,該區根據各村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除了“五清一改”之外,還改造了舊鍋爐、修建了污水管網等,但重點是引導村民改變生產生活的不良習慣。
“改變老百姓的觀念,需要鎮、村干部示范帶動。”八公山區農組辦負責人陳全說,自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各鎮就結合黨建“網片組”工作,按照鎮班子成員包村聯戶、鎮黨員干部包組聯戶、鎮村兩級干部包片聯戶、普通黨員結對聯戶的“四聯”要求,投身環境整治,引導帶動村民一起干。
見到越來越清澈的水塘、越來越干凈的道路,群眾也紛紛從“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自覺扎籬笆、種蔬菜,相互比較,主動看齊,將自家院壩前前后后擺放得整整齊齊、打掃得干干凈凈,努力爭當“文明戶”。
從示范村向其他村推進,輻射帶動立竿見影
站在山王鎮林場村高處,可以看到在寬敞又堅固的護坡環繞中,有一口豐盈清亮的當家塘。“三年前這個當家塘還是個廢棄池塘,地勢塌陷,淤泥覆蓋、雜草叢生。”林場村黨支部書記李傳寶告訴我們,2016年經上級支持,村里投資60萬元實施了“李洼當家塘”綠化美化治理工程,清淤塘底、修砌護坡、清理垃圾,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景觀塘。“這個塘還能保障周邊100畝農田灌溉。”
為了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八公山區以農村環境“臟、亂、差”整治為行動重點,明確山王鎮、八公山鎮分別以林場村、錢湖村為示范村,其余村確定一個小組為示范點,先行示范,推進環境優美、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
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擴面,全區村莊整治行動形成了良好的帶動效應。今年夏季以來,該區下轄的21個村都積極開展了“五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清理村內塘溝75處,清理農業生產廢棄物91.7噸,清理亂搭亂建房屋281處,植樹5000余棵。
真抓、真管、真干,讓整治行動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房前屋后廢物隨意堆放、污水溝垃圾漂浮臭味撲鼻、狹窄的泥土路雜草叢生……這些長年遺留在農村的“老大難”現象,如今正被八公山人努力地改變著——清理村巷亂堆放、清理污水溝、綠化村道、新建廣場……農村人居環境真正“凈起來、亮起來、綠起來、美起來”了。
從集中整治到常態管理,讓鄉村有“顏值”更有“氣質”
沿著中心公路走進錢湖村,樹葉在微風中搖曳,蔥蘢的綠樹、整齊的房屋、干凈的村莊,一幅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生活幸福的畫面映入眼簾。
“我們現在每天隨時清掃路面,垃圾集中堆放,定時清運走。”一位正在主干道上清掃垃圾的保潔人員告訴我們,自從村里開展環境整治后,村民們更愛護衛生了,路面也比以前容易清掃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環境整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社會工程,為保證村莊臟亂差不反彈,八公山區在長效管理上下足了功夫。該區自2017年以來創新農村垃圾治理工作機制,每年投入289.6萬元,對全區21個村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市場化工作。并推動落實鎮黨委和政府以及區直有關部門、運行管理單位的責任義務,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
“我們在村里實行網格化管理,積極修訂《村規民約》,廣泛開展‘最美庭院’‘衛生文明戶’評選,著力培養農民良好的衛生習慣,營造村風文明濃厚氛圍。”八公山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該區將深入推動整治工作,持續提升鄉村“顏值”,讓老百姓在整治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記者 何婷婷 通訊員 施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