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民王獻珍發展雙胞菇產業,鉆研出了一套致富“蘑菇經”
大通區上窯鎮張郢村現代農民王獻珍,刻苦學習種菇技術,積極探索致富路子,大膽發展雙胞菇產業,鉆研出了一套致富“蘑菇經”,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致富能手,勤勞致富的帶頭人,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蘑菇女神”。
思進取 她發現了蘑菇商機
王獻珍種蘑菇一事,還得從2005年說起。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淮南農場工作的她發現農場的牛糞都被外地人拉走了,一打聽原來牛糞是種植雙孢菇的絕佳原料。“當時,一斤牛糞要5分錢,后來又漲到了1角。我不明白為什么又臟又臭的牛糞那么受人歡迎?后來才知道是拉到河南種植雙胞菇的,而且利潤可觀,我就想別人能種,為什么我不能呢?”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發現商機后,王獻珍坐不住了,她先后前往蘑菇種植產業較發達的福建,山東,河南等地考察,回家后,拿出了成立合作社從事規模化生產的規劃和方案,得到了農場黨委和大通區領導的重視,決定支持她發展雙孢菇種植業。有了支持,王獻珍籌資建起了4棟全磚結構大棚,并成立了淮南市運澤雙孢菇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了學習種菇技能,她吃住在菇棚,廢寢忘食,邊抓生產邊鉆研,硬是從一個一竅不通的門外漢變成了精通種菇技能的專家。
遇挫折 家人同心其利斷金
成功的道路總是充滿了波折,就在王獻珍種植的蘑菇迎來大豐收之際,由于沒有掌握市場行情,銷路出了問題,滯銷的蘑菇只能眼睜睜的爛在大棚里。“真是五毛錢一斤也沒人要,看著蘑菇整筐整筐地被倒掉,我的心都在流血。”重產輕銷讓王獻珍飽嘗了創業之初的第一枚苦果。
禍不單行,就在這個時候,王獻珍的丈夫工廠改制,下崗了。雙重打擊之下,她一度生出放棄種菇的念頭。但在家人的鼓勵下,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堅信蘑菇產業今后一定會有好前景。于是,王獻珍和丈夫輾轉于各大城市批發市場尋找銷路。農產品批發市場都是半夜開門,他倆就蹲守在批發商門前,同客戶和批發商洽談,邀請批發商來基地考察,他們的真誠打動了批發商,許多人與她建立了合作關系,產品終于打開了銷路。
重科技 帶動村民發家致富
由于深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行蘑菇種植以來,王獻珍先后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農大、安徽財經大學等高校開展科研合作,并聘請了以陳靜嫻博士為首的科技研發小組,加強園區對高檔食用菌的研發能力。如今,王獻珍的合作社已從最初的10多畝土地、4個菇房大棚,發展到200多畝土地、126個蘑菇房、年產蘑菇近400萬公斤。園區甚至依靠自身種植經驗,制定了安徽省地方標準:沿淮雙孢菇種植技術規范標準,此標準的研發于2013年被淮南市政府評為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此外,通過“合作社+協會+農戶的模式”,王獻珍讓產業鏈上數以百計的小規模種植戶和農民走上了創業致富和就業務工之路,即便是婦女和老人到了基地也能輕松地找到事做,當地百姓無不交口稱贊,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重品牌 榮譽與責任并存
王獻珍的合作社注重創建品牌,注冊的“菌潤”“志琦”兩個商標,2016年被評為淮南市知名商標、淮南市名牌,2017年榮獲安徽省著名商標、安徽省名牌,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建立了穩定的供貨關系。其園區也被評為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市級先進示范合作社、市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大通區巾幗創業示范基地等。
一路走來,付出的汗水與辛酸,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小蘑菇成就了致富夢,而王獻珍自身也完成了從普通農場工人到企業家的華麗轉身,她先后榮獲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安徽省三八紅旗手,安徽省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稱號,更在今年被全國婦聯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現在,王獻珍的蘑菇已經實現了線上線下兩條渠道銷售,她表示還將繼續做大做強蘑菇事業,以堅定的責任感,帶動更多村民和婦女實現致富夢。
圖為王獻珍(中)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記者 孫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