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要小瞧它們了。雖然酥瓜秧看起來不起眼,但一棵秧至少可以結出10斤瓜,能耐大得很呢。扶貧酥瓜真是頂呱呱!”6月17日下午,潘集區平圩鎮橋東村貧困戶瓜農張傳林,站在自己的酥瓜地里,看著即將到手的“真金白銀”,笑得合不攏嘴。
“今年天氣好、瓜的品相好,賣價也好!有的錢賺。”張傳林親手打理的3.5畝酥瓜,每畝至少純收入3000元,僅此一項,純收入過萬元。
橋東村是遠近有名的荒崗地,種啥都欠收。2015年潘集酥瓜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橋東村敏銳地抓住這一發展契機,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地土地性質實際的脫貧致富路,打造了以酥瓜為龍頭的一批綠色農產品品牌,從而讓村民從“糠蘿”跳到了“米缸”。
“3年前,我就脫了貧、摘了帽。”和記者聊敘時,張傳林并不避諱自己的貧困戶身份。“貧困戶不能總是張著嘴、攤著手等靠要,政府幫扶力度已經這么大了,關鍵要靠自己實打實地干。”張傳林坦言,他平時只需把自己的瓜園打理好,銷售的事根本不用操心,閑的時候還能在其他瓜園幫忙掙錢。
“我們家種的精品酥瓜,批發價就達4.2元一斤,價格雖然比去年高不少,但供不應求,根本不夠賣。”瓜農張家軍正把一箱箱酥瓜從小貨車上搬下來。就在張家軍卸貨打貨的同時,合肥批發市場的李先生已與他談好了價錢,將他們家的“酥瓜”全包了。“這里的酥瓜,甜度高、酥脆,口感好、營養高,非常受消費者歡迎,市場上很搶手。”李先生告訴記者,這已經是他連續第三年來橋東村購酥瓜了。
“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打通瓜農和市場最后一公里。”平圩鎮負責人介紹,他們充分運用電商平臺和自設網店、微商等營銷渠道推動酥瓜線上銷售,并通過探索舉辦各類節慶活動等線下形式擴大酥瓜銷路。“瓜雖然好,只有賣出去才能把錢掙回來。這樣,種瓜的貧困戶不愁銷路,穩賺不賠。”
在平圩鎮橋東村一片片酥瓜園旁邊,合肥、南京、上海等地的買家們,早已備好貨車和現金,翹首以待新鮮采摘的酥瓜。(記者 張 靜 通訊員 汪家多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