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農家對中草藥充滿興趣,到參軍當軍醫成為“秋葵醫生”,再到退伍后成為社區“義務保健員”,今年64歲的張紹芝一直癡迷于“草根醫術”,為四面八方前來求醫問藥的患者解除病痛。而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看病從不收診金,遇到經濟困難的患者,還會減免藥費,甚至不收。
我想去闖一闖世界
張紹芝是農民出身,小時候家庭貧困。為了孩子出人頭地,他的父母含辛茹苦卻從未退縮,七拼八湊籌錢一直供張紹芝讀到高中。1974年高中畢業后,張紹芝萌生了參軍的想法。
“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闖一闖”。懷著一份遠大的理想,張紹芝走上了從軍路。
進入部隊后,張紹芝的思想一直比較積極,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學習,他想進步,想干出一番事業。
參加了一年多醫療衛生方面的知識培訓后,學業成績優秀的張紹芝,回到連隊擔當衛生員工作。在連隊干了一年多,因為業務能力突出,他被調到營衛生所工作。
當時,部隊駐扎在明光縣(現安徽省明光市)。從青年時代就一直對中草藥充滿興趣的張紹芝,拜附近一位老中醫為師,跟他學習中醫診療知識。部隊駐扎地周圍,長有成片成片的秋葵,張紹芝經常駐足流連、陷入沉思。他知道秋葵是一種藥材,卻對它的藥性和藥用價值不是很清楚,這觸動了張紹芝那根癡迷于“草根醫術”的敏感神經。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細致、耐心的反復實驗,張紹芝對秋葵的研究有了成果。不久之后,他調到合肥市南七里站工作,用秋葵治好了許多患者當時很難治愈的疾病。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他的名聲廣為人知,四面八方找來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習慣于稱呼他為“秋葵醫生”。張紹芝很喜歡這個稱號,因為這表明了老百姓們對他的信任。
小有名氣的張紹芝并不慌張,他明白自己的學習深造之路才剛剛開始。不久之后,他調到團衛生隊工作,通過自學考上了南京軍醫學院。學完繼續工作,又考入安徽中醫學院(現安徽中醫藥大學)學習。一路跋涉,一路沉淀和積累,直到1986年,張紹芝調到淮南工作,并和愛人在這里安了家。
“秋葵醫生”隨叫隨到
醫生這個職業付出的不只是自己的醫術,還要付出大量的時間;醫生這個職業一旦工作忙碌起來,就是不分晝夜,必須隨叫隨到。
一年冬天,外面下著大雪,一位老同志半夜突發疾病,他的孩子在電話里焦急地催促張紹芝趕緊過去。來不及細想,張紹芝不顧天寒地凍,一路狂奔,直接沖到這位老同志家里。經過一番檢查和詢問才得知,這位老同志是因為斷了幾天的高血壓藥才導致病情復發。穩定住老同志的病情后,根據他的身體狀況,張紹芝為老同志量身制定了日常飲食食譜。漸漸地,他的身體越來越硬朗,一直到現在,老同志的日常飲食還是遵照張紹芝當年制定的食譜。
2003年抗擊“非典”,是一場全民抗戰。淮南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當時,張紹芝經過研究總結,制作出了防傳染服。武警淮南市支隊和武警淮南市消防支隊都過來跟他學習。因為對中醫很有研究,張紹芝熬的中藥效果很不錯,可以增加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當時他沒日沒夜地熬制中藥。
社區的“義務保健員”
張紹芝從淮南軍分區退休后,2008年移交市軍休所。大家覺得,張紹芝的人生進入了一個該“慢”下來的階段,同齡人早就在閑適的狀態中安享晚年,他卻絲毫閑不下來。他退而不休,發揮余熱,在大院里開了一家皮膚病診所,堅持給居民義務看病。
由于小區里老年居民為數不少,很多老年人都患有各種慢性疾病,他們的子女由于工作、生活上等諸多原因,不可能時刻陪伴身旁,獨自看病問醫就成了一件頭疼事。而張紹芝的“醫技之長”為左鄰右里們解決了這個難題。
“開診所一方面可以充實我退休后的生活,另一方面繼續發揚革命軍人為人民服務的光榮傳統。”張紹芝說,大院里面的住戶來看病,基本是免費治療,社會上的老百姓前來就診,只收藥品的成本費,遇到經濟困難的患者,藥費減免或者不收。因此,張紹芝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社區“義務保健員”。
“別人都說我這是在做奉獻,其實我覺得這是當代軍人應該做的”。張紹芝說,他的醫療技術本身是黨培養的,所以這一生當中學的本事,應該為老百姓做事。(記者 張昌濤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