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春暖花開,瓦埠湖畔林茂水美。瓦埠湖濱湖生態帶1490余畝林帶郁郁蔥蔥,黨員林、巾幗林、青年林鑲嵌其中,增綠添彩。記者前來采訪時,壽縣窯口鎮貧困戶黃傳均正忙著給樹苗除草施肥。
瓦埠湖是淮南市境內最大的淡水湖、最大的濕地,全市以瓦埠湖濱湖生態帶為“林長制”工作的突破口,充分發掘林業發展潛力,不斷開發脫貧攻堅“綠色銀行”,增強戰貧求富的內生動力。
吸納特殊員工,為“綠色銀行”增效
“平常在這除除草,干點雜活兒,收入穩定,去年俺家就脫貧了!”黃傳均是窯口鎮賈廟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告訴記者,自從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后,每月能獲得500元的收入,加上自身種植業收入,實現高質量脫貧是穩穩的了。
“護林員是林長制的末梢神經,是造林成功的關鍵,也是林長制管綠、護綠的重要環節,從貧困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增加政府購崗位,既加強了林木管護,又有效地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脫貧。”壽縣是全市唯一符合生態護林員選聘條件的縣區,嚴格按照“縣建、鄉聘、站管、村用”的原則,從全縣18-60歲貧困人口中選聘56人為生態護林員,涉及10個鄉鎮43個村,管護面積3025萬畝。鄉鎮政府與他們簽訂了《壽縣林業生態護林員勞務購買合同》,對生態護林員實行一季度一考核,一年度一聘用,聘用合同一年一簽。明確聘用護林員森林管護區域、職責和權利以及工資報酬等。生態護林員工資每人每月500元,由財政部門通過“惠民一卡通平臺”將資金直接打卡發放到生態護林員個人賬戶。
引進優質品種,為“綠色銀行”增值
在距離瓦埠湖不到40公里的鳳臺縣中山杉育苗基地里,記者看到的又是一片郁郁蔥蔥的蓬勃景象,逾萬畝“中山杉”樹苗長勢喜人。“中山杉”是國家林業局推廣的林木良種,具有速生、抗蟲、耐水、耐鹽堿等優點。
“推進林長制,挖掘林業在脫貧攻堅中的具體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俱佳的樹種是關鍵。”市扶貧辦分管產業項目負責人介紹,中山杉樹干挺直,樹形美觀,樹葉綠色期長,耐鹽堿、耐水濕,病蟲害少,生長速度快,是園林綠化中常用的樹種,也是重要的材用樹種,貧困戶種植這樣的品種,風險小、收益高。
鳳臺縣瞄準了“中山杉”這個優質品種,積極探索“合作社+貧困戶+小額扶貧貸款”模式,在鳳臺縣天香林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帶動下,發展14家成員單位,分布在鳳臺縣14個鄉鎮,實施了中山杉產業扶貧項目。沿濟祁高速打造2200畝中山杉特色產業育苗基地綠色長廊,項目每年可帶動811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提供沿線就業崗位1000多個,貧困戶年均增收2600余元。
鳳臺縣天香林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化零為整,使得整個中山杉種植抱團發展,貧困戶利用小額金融貸款資金或自有土地加入中山杉育苗專業合作社,貸款資金由財政全額貼息,合作社每年保證不低于貸款額6.5%的收益。
“在發展林業扶貧過程中,像天香林業這樣的造林大戶、林業企業、林業合作社成為了主力軍。”鳳臺縣扶貧辦負責人介紹,大戶的資金量大、市場廣、技術硬、發展前景好,為“綠色銀行”護航,值得貧困戶和當地鎮村信賴。
全市涌現出很多的大戶、合作社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的典型。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安徽振祥林業科技有限公司,栽植丁香、法梧等花卉苗木3000余畝,帶動貧困戶167戶491人;皖槐林木良種種植有限公司,種植弘森槐500多畝,林下種植豆類等作物,發展林下經濟,帶動貧困戶44戶116人……
培育貧困散戶,為“綠色銀行”提質
用工聘用、大戶帶動、土地流轉……除此之外,對于那些土地零散,有勞動力,愿意自主發展林業種植的“散戶”,全市各地也是出臺各種政策,鼓勵種植戶開展自種自養。
對缺技術的貧困戶,壽縣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對保義鎮、大順鎮等6個鄉鎮17個貧困村進行了產業扶貧政策及林業技術培訓,共培訓貧困人口850余人,使貧困戶至少掌握一項增收脫貧的實用技術。
對于缺優質樹種的貧困戶,鳳臺縣采取“樹苗入股”的方式,統一購買中山杉樹苗給貧困戶栽植,并提供技術支持,成材后統一收購、統一銷售。
貧困戶自身發展特色種養業的由鄉鎮負責認定、審核,兌現獎補。“在壽縣,貧困戶種植花卉、苗木及經果林1畝以上的,每畝補助2000元,每戶最多補助不超過6000元。”壽縣扶貧辦負責人介紹,2018年以來,貧困戶發展林業特色產業(苗木花卉)達標戶數205戶,711.43畝;水果產業達標戶數305戶,面積1019.65畝,涉及14個貧困村,每個貧困戶發展林業特色產業種植和經果林種植都得到2000元到6000元不等的扶貧補助。
貧困戶參與“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的熱情不斷激發,在“綠色銀行”中不斷嘗到生態建設帶來的甜頭。2016—2018年,全市完成成片造林67153.7畝,累計發展林業特色種養業面積47420.1畝,完成林業產業扶貧投資4350.3萬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160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58人,這座“綠色銀行”不斷釋放脫貧活力,提升攻堅戰斗力。(記者 周瑩瑩 通訊員 熊文田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