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實施“民營富區”戰略,做大做強民營經濟,推動經濟轉型提速高質量發展——“四個一流環境”,激活民營經濟“一池春水”
春天里,記者走進大通工業新區,看到了“春”的景象,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一般,在落地、在拔節、在成長。
安徽君臨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牛肉湯等方便食品為主的企業。記者走進企業生產車間,看到是忙碌的景象,自動化生產線上,職工正熟練地將牛肉湯等方便食品進行包裝。
“開春以來,牛肉湯等方便食品市場銷售行情看好,企業加班生產趕訂單。”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注重挖掘淮南牛肉湯文化,開發了牛肉湯等方便食品,培育了“一大碗”“滿桶香”等品牌,產品出口意大利、英國等國家,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2000萬元,帶動近百人就業。
安徽國康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外向型企業,主要生產乒乓球拍、網球等產品,“黃山牌”乒乓球拍榮獲國家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產品出口歐美、中東及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8年出口創匯1000多萬元。
走進工業園區看發展,記者的切身感受是一批食品、文化、體育等民營經濟在培育、在壯大。“現有入園企業112家(含租賃注冊入園企業),民營企業是主力軍,2018年總產值突破20億元,實現稅收收入約1億元。”園區負責人田毅告訴記者,園區已初步形成以服裝加工、智能裝備制造、商貿(醫藥)物流為特色,大中小企業梯次并進的產業發展格局。
民營經濟實現“加速跑”,得益于“民營富區”戰略釋放的紅利。“發展民營經濟是振興大通的主力軍。”大通區主要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該區著力打造“四個一流環境”,推動民營經濟做大做強。打造一流政策環境,認真兌現落實好省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完善區級政策配套,推動民營企業梯次發展、競相跨越。打造一流政務環境,聚焦推動政務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雙提升”,打造高效、便捷、廉潔的政務環境;落實黨政領導班子對口幫扶重點項目建設、重點企業發展制度,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打造一流市場環境,制定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完善支持中小微工業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推動規模臨界點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發展。打造一流法治環境,建立完善涉企收費、監督檢查等清單制度;推進跨部門“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避免頻繁檢查、多頭執法擾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防控,嚴厲打擊強買強賣等行為,全面提升營商環境。
發展環境的優化,激活了民營經濟“一池春水”。樂森黑馬樂器有限公司受益于好政策,成功收購了一家“僵尸”企業,建成第二廠區,擴大了產能,發展活力也進一步釋放。目前,企業已成長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獲評安徽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入選安徽民營文化企業100強,并在專精特新板掛牌上市。
民營企業發展活力的釋放,催生了民營經濟的“百花齊放”。2018年,該區為企業爭取資金5100萬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7家、限上商貿企業4家、民營企業316家、個體工商戶1039家;富華服飾成功入選國家級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示范企業,賽力威機電、步瑞吉制衣等2家企業入選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目前,全區擁有“專精特新”企業9家,樂森黑馬成為“專精特新”掛牌上市企業,區屬企業獲得工業精品、技術中心等名號達10余個。全區共有民營企業3431家、個體經營戶7255戶,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29.13億元,占GDP比重為46.67%,民營經濟產生的稅收占財政收入的40%左右。
新年新氣象。“我們的目標是,力爭民營企業兩年內突破4000家,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早日達到60%以上。”大通區主要負責同志表示,將依托大通工業新區、上窯工業集聚區平臺,抓好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落實,支持富華服飾等現有39家規上工業企業做強做大,確保2019年新增民營企業245家以上,凈增規上企業4家以上;通過五年左右努力,打造5個以上過億企業、2個以上超3億企業,培育10家左右智能制造企業,推動經濟轉型提速高質量發展。(記者 朱慶磊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