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大學生馬凱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
1月24日,離春節只有整整十天了,許多大學生已返回家中和家人團聚,在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原省立醫院),有一名大學生推遲了回家的行程,“堅守”在這里幾日,為的就是完成當天的造血干細胞捐獻,救一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他就是安徽理工大學力物學院的大四學生馬凱旋。
18歲,大一新生的生命承諾
2015年秋,一位來自山東菏澤農家的小伙馬凱旋帶著欣喜和對大學生活的憧憬走進了安徽理工大學,開啟了新的人生,這時他剛剛過18歲。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他這個來自農村中學、以往一直埋頭苦讀的新生眼花繚亂,但做事沉穩又有點慢性子的他還是認真地觀察、尋覓著適合自己能參與的活動。一個雙休日,他無意中在校園內看到了獻血車,看到了一隊穿著紅十字志愿者馬甲的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正在開展活動。他好奇地走上前去詢問,熱情的志愿者告訴他,他們是本校大二的學生也是紅十字志愿者,正在宣傳動員無償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熱情地向他介紹著凡是年齡達到18歲的同學都可以參加挽救生命的行動,在獻血的同時多留取10毫升血樣就可能挽救一個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對自己并沒有什么傷害……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宣傳,馬凱旋覺得這事很有意義,于是毫不猶豫地排隊獻血、采樣,他覺得這就是自己18歲一份沉甸甸的擔當。由于造血干細胞的配型幾率如“大海撈針”似的,他估計輪不到自己,時間一久便把這事給淡忘了。
轉眼到了2018年秋,馬凱旋大四即將畢業了,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告訴他幾年前他留的血樣和一名急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相合,現在征求他愿不愿意進行配型捐獻,這事非常重要,希望他慎重考慮,并征求下父母的意見。馬凱旋既意外又興奮,他不假思考當即答應了,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再三叮囑他,這可是生命的承諾,一定要深思熟慮,因為越往后,責任越重大,一旦高分辨配型成功他就可能是患者唯一救命的希望,不能輕易反悔,否則人命關天。沒想到他還是如此淡定、不緊不慢地說:“是啊,我就是這么想的,這么決定的啊”。
21歲,大四學生的生命擔當
高分辨采樣配型、體檢,后面的工作馬凱旋都是一路順利完成。轉眼到了2018年年底,可因患者病情不穩定,捐獻采集時間還沒有確定。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和馬凱旋都認為春節前可能不會捐獻了。在這段時間里馬凱旋不僅完成了期末考試,還完成了考研,學校就要放寒假了,他也準備回家了。為了考研,他2018年的暑假就沒有回家,一年沒有見到82歲的爺爺和一直在外打工剛回家等他的父母,馬凱旋提前買好了緊俏的火車票,家人也催著他,盼著他。可2019年1月11日,行裝已準備好的馬凱旋突然接到了捐獻的通知,說對方病情危急,不能再等,2周內捐獻是最好的時機。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叮囑馬凱旋一定要給家里人說明白,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現在已經沒有了退路,并告訴他受捐方是位年過半百的父輩人。馬凱旋放下行囊,認真地思考著怎么能和父母說清楚。
“這個病人比自己父親還大2歲,應該是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頂梁柱,我要不救他,家里不就塌了嗎。對于自己不就是改簽個火車票、晚回家幾天嗎?”于是馬凱旋給父母打個電話,輕描淡寫地說自己答應人家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說到做到,遲回家幾天。一向知道兒子做事穩妥的父母也是如此淡定:“既然答應了人家就等著吧,救人要緊。”爺爺也十分支持孫子的決定。沒幾分鐘,小馬的電話就回復搞定了,這讓工作人員十分感慨。
中華骨髓庫安排馬凱旋1月19日入院,1月24日捐獻采集。這期間,自認為“輕松”的小馬盡量做好捐獻前的一切準備,他加大了鍛煉,準備以最棒的身體狀態去捐獻,可沒想到卻一下瘦了6斤,平日喜歡看書到半夜的他逼著自己調整作息時間,1月14日他的一個校友特加急捐獻,他不顧暈車專門趕到合肥看望捐獻的同學,也為自己捐獻積累經驗做好準備。回來的途中,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問他感受怎么樣,擔心不擔心。他仍然不緊不慢地說:“沒什么呀,有啥可擔憂的呢。”因為安徽理工大學搬進新校園不久,校園和四周都比較空曠,工作人員問他同學都走了,一個人在校急不急、生活也不方便,要不要到城中心來住賓館方便些。他不以為然:“不急,我在這里慢慢等著,自己也餓不著。”工作人員一再征求他的意見,要不要爸媽來看看、陪陪。他淡然一笑:“沒必要,他們本來也挺辛苦的,車票又不好買,我捐完不就回家了嗎,來看啥呀。”工作人員面對這個憨厚淡定的小伙子只能一次次豎起大拇指。
憨小伙從小就有愛有擔當
梳理下馬凱旋的成長經歷,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發現,他從小就是一個有愛、有擔當的小伙子。他成長在一個普通農家,從初中到高中,一直住校,離家十幾里路,每周周末才能回家。中學時,為了他,爸爸媽媽沒有到外地打工,只能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找點事做,早出晚歸,十分辛苦。每個周末馬凱旋放學騎自行車回到家,不顧自己一路疲憊,都會趕緊燒火做飯,為了讓爸媽回來吃一頓現成的熱乎飯,而提前準備好飯菜,這也是全家最開心溫暖的時刻。馬凱旋上大學后,他的爸媽為了多掙點錢供他讀書到了外省打工,一年才能回家一次,他也只能放假才能見到父母。對于他,父母也一直很放心。
“馬凱旋是我最省心的學生,他的學習、生活、為人處世都不用操心。”大學的輔導員冷金蘭老師也是第一句話就這樣評價這個憨憨的學生。
平日里馬凱旋一心努力讀書,生活十分節儉,從不亂花錢,也從不和別人攀比什么。不聲不響地幫助同學打水帶飯捎快遞,同學生病遇事陪伴照顧幫忙,這些都是他家常便飯的小事。“可這些小事能堅持下來當成自然長期默默做的,又能有幾個學生呢。”冷老師深有感觸。
1月19日至24日,入院等待捐獻的日子一般是捐獻者最難熬的時段,有環境改變的影響、期待中的焦急,還時常會伴有注射動員劑后的身體不適,往往寢食難安。沒有人陪伴的小馬怎么度過的呢?每天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都會通過QQ、微信和他聊天問長問短,“不急,有書陪伴;吃好睡好,沒反應;你們別擔心。”這些話語幾乎成了他每天“報平安”的“標準語”。
1月24日12時30分左右,經過4個多小時的采集終于結束,在拔掉針管后,馬凱旋輕松而開心地笑了:“過年了,祝愿這個不知姓名沒見過面的“親人”康復快樂。我也可以回家過個安心年了。” (圖片由市紅十字會提供)(記者 李嚴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