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城市精神 復興城市記憶 展現城市品格 塑造城市風貌
多元素“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等你來
口中的歷史、耳邊的故事、流淌的記憶,是人們對成語典故的美譽。而經過淮南成語典故的諸多專家多年研究表明,各類辭書和典籍收錄的與淮南有關的成語典故多達1000余條,種種數據表明,今年5月,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淮南“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稱號可謂是名符其實。9月15日,“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將進行授牌儀式。
如何圍繞“中國成語典故之城”這一國字號“金字招牌”,實現淮南新時期轉型發展,是一個擺在淮南市委、市政府面前的新課題。根據《淮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相關規劃精神,淮南市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特制定“中國成語典故之城”規劃,力爭利用3-5年時間,到2020年前后,逐步在淮南市形成濃厚的成語典故宣傳、學習、建設氛圍,淮南市“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建設工作基本完成。
建設“中國成語典故之城”這一藍圖如何繪制,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日前先后采訪了市申報“中國成語典故之城”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聽他們介紹了建設“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的主要任務。
整理研究成語典故資料
由市文廣新局、政協文史委、市文聯等單位負責牽頭,聯合博物館、圖書館、《淮南子》研究會等單位以及省內外相關研究專家和社會力量,負責成語典故的基礎資料搜集整理工作,組織專家隊伍,收集與淮南有關的成語典故資料,成立淮南市成語典故研究會,對成語典故進行學術整理研究工作。
在條件成熟情況下編輯出版《淮南成語典故詞典》《淮南成語典故全書》《淮南成語典故故事叢書》和《淮南成語典故漫畫叢書》等較為權威、專業、全面的淮南成語典故資料叢書和通俗讀物。
通過征文、政策獎勵、文化扶持創作等方式,形成以《淮南子》精髓為核心,以八公山典故為重點,以歷史故事為主題的系列書籍、戲劇、電視、電影、動畫、剪紙等多種成語典故表現形態,打造一系列與淮南地方成語典故相關的文化產品、文化精品。
成語典故+文化發展
以焦崗湖影視城、九龍崗影視基地為依托,借助現有影視產品渠道、人才、技術等資源優勢,增加影視制作中的成語文化典故元素,打造一批以成語典故元素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并依托淮南區域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壽州窯和紫金硯制作工藝,把工藝美術引入成語典故旅游景點,或形成集非遺技藝傳習、成語典故文化產品展示、特色旅游等多種文化元素為一體的區域特色文化名片。
成語典故+旅游業發展
成語典故是文化的精髓,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在條件成熟情況下,建設(淮南市)中國成語典故文化博覽園、壽縣古城成語典故景觀廊道和八公山成語典故文化旅游區。建設社區成語典故文化長廊,打造成語典故特色街區。建設淮南市成語博物館、成語典故文化博覽體驗中心、成語主題群落式度假酒店、大型成語典故主題樂園、公園等。
支持成語典故文化與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用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進行舞臺劇、情景劇、實景劇打造。
按照淮南市旅游、文化發展等規劃,力爭到2020年,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相關旅游產業年收入達20億以上,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相關文化產業總收入達10億以上,成語典故相關產業成為淮南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助力、新名片。
成語典故+城市建設
燦若星辰的成語典故,提升了淮南市的城市品格,圍繞“習習楚風、悠悠漢韻,動力之城、陽光淮南”城市主題形象,在城市的主要交通門戶(機場、高鐵站、高速出入口)、交通樞紐、市民公園廣場、商業中心、大型公共建筑(體育館等)等重要城市節點建設過程中,有重點有規劃地融合成語典故主題和元素,將城市的文化場館、體育場館、城市公園、主題公園、博物館等重要公共建筑和休閑場所的建設與成語典故旅游發展和需求結合起來,重視場館的外在地域表現形式、歷史文化要素和內在的綜合功能利用。對于新建道路、橋梁和具有成語典故文化元素的街區,盡可能使用成語典故名稱進行命名。會同城市建設部門,對公交站點、旅游景點等盡可能恢復和使用與成語典故有關的名稱。鼓勵打造不同類型特色的成語典故文化旅游街區,同時在重點建設的歷史文化、休閑購物、創意產業、餐飲娛樂等不同類型街區融入成語典故文化元素,樹立淮南“中國成語典故之城”形象。
相關鏈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簡稱中國民協)成立于1950年(1987年前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后改為現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各民族民間文藝家組成的專業性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文藝界的橋梁和紐帶,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為首任主席,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學家老舍,作家、現代文藝理論家、文學翻譯家、原中宣部副部長周揚,中國民俗學家、現代散文作家鐘敬文,作家、文學家、藝術家馮驥才曾擔任民協歷屆領導。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貫徹執行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和創作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面向基層,服務群眾,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積極履行團結引導、聯絡協調、服務管理、自律維權的基本職能,組織開展學習培訓、深入生活、采風創作、評獎辦節、成果展示、理論研討、出版宣傳、文藝志愿服務、對外交流和權益保護等各項工作,致力于我國民間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努力成為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的溫馨之家。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實行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制。目前有包括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在內的32個團體會員,個人會員一萬多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全國代表大會。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理事會。理事會選舉產生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組成主席團。主席團任命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若干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理事會執行代表大會決議。理事會閉會期間,由主席團執行代表大會和理事會的決議。駐會副主席主持協會日常工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址設在北京。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成立以來,有效地組織實施了對各民族民間文學,尤其是民族史詩《格薩爾》《瑪納斯》《亞魯王》等的發掘整理,開展多次大規模全國性的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俗文化采風活動和保護工作,編輯出版《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諺語集成》《中國歌謠集成》和《中國木版年畫集成》。目前正在進行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中國民間工藝傳承傳播工程”是對既往工作的豐富、深化與發展,承擔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唐卡文化檔案》《中國民間工藝集成》;民間文化搶救重大專項“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字化工程”“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中國民間剪紙集成”以及“我們的節日”系列主題活動等。先后舉辦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獎和十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推出了一大批各藝術門類的民間文藝優秀人才和優秀作品。
廣布于全國、集中于縣(市)及其鄉鎮的民間文藝之鄉,是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品牌和標志。組織專家力量、發揮學術優勢考察命名民間文藝之鄉,是中國民協保護地域文化特色,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專項工作。自2002年以來,中國民協共命名各類民間文藝之鄉400余個,其中包括民間文化傳承保護基地、研究中心和博物館等。該項工作不僅凸顯了地方文化亮點,打造了地方文化品牌,同時極大地提升了地方政府、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記者 李嚴 張雪峰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