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淮南方言俚語美術作品已獲頒“版權證書”,你熟知的“羊熊”“葉熊”便在其中
淮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除卻文化名篇《淮南子》貢獻出300余條成語外,歷史長河中民間還積淀了眾多方言俚語。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封閉的生活圈子不斷被打破,一些方言俚語也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不斷被遺忘。在講求個性、小眾和特色的當下,兩位淮南文創人員韓春、李嫚嫚,從淮南方言俚語中挖掘素材,繪制出“羊熊”“葉熊”等美術作品,使其成為卡通化的動物圖案,并被賦予形象的稱謂——“淮南神獸”,惹得一眾人員喜愛,迅速躥紅網絡,讓人驚呼“神獸來了!”
受此鼓勵,韓春和李嫚嫚又把這組6幅“淮南神獸”動物圖案向安徽省版權局進行了申報,4月中旬,省版權局給此組美術作品頒發證書,給予版權保護。獲此消息,就有商家聯系創作人韓春、李嫚嫚,出了不菲的價格要購買“淮南神獸”版權,目前雙方正在商談中。
受特色動物旅游紀念品熱銷啟示而創作
4月中旬,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位于新世界新華書店的“手工文創館”,當時,李嫚嫚正在進行手工皮具制作。也是在這里,由李嫚嫚提出創意,由韓春創作的這組“淮南神獸”美術作品經歷了構思、修改及完善的過程。
李嫚嫚的手工皮具屬于“私人定制”,每件款式不同、圖案不同,因此耗時費工,這才有了她和韓春的合作。韓春剛退休不久,自幼喜愛美術,筆耕不輟,這樣,李嫚嫚手工皮具上的圖案便由韓春繪制,兩相結合,合作融洽。其手工作品深受顧客喜愛,微信圈點贊和轉載無數。
李嫚嫚介紹,她到外地旅游時,常會看到當地動物形態的旅游紀念品大受游客歡迎,像大連“海洋世界”里的“海豚”,常州“恐龍世界”里的“恐龍”,四川的“大熊貓”,成都還有人形的“變臉娃娃”,則緣于川劇“變臉”,這些都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那么,在我們淮南,能不能也創作生產出此類物件,體現淮南元素呢?
李嫚嫚的這些想法在春節“落了地”。春節,人來人往,各種元素雜糅,李嫚嫚的外地朋友也回到了家鄉淮南,其中一些也從事文創產業,期間,大家講到了淮南方言俚語,靈光一閃,土生土長的淮南人李嫚嫚突然想到用常用的方言俚語“羊熊”“葉熊”創作出動物卡通。
“淮南神獸”三易其稿幾經打磨完成創作
李嫚嫚的創意便交由韓春來進行具象的創作。春節期間,韓春正在為李嫚嫚的皮具繪制12生肖,今年是農歷狗年,因此便有許多狗的圖案。韓春早年畢業于安師大中文系,分配到淮南當教師,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在淮生活30余年,淮南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他對淮南方言俚語特別熟悉,也常拿淮南方言俚語開玩笑、找樂子。在他當年初來乍到淮南時,對淮南方言俚語特別敏感,長期積累,這也成為他這次以此題材進行創作的思想基礎。
過年期間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的神侃之后,韓春便開始了創作,他翻閱古籍《山海經》《淮南子》,從網上搜尋《方言名錄》,考證史料傳說,尋覓創作靈感。李嫚嫚則在微信朋友圈中發起話題,希冀有更多的回應,豐富“淮南神獸”范疇,在“羊熊”“葉熊”等基礎上,又增加了“孬熊”“馬虎熊”2只“神獸”。
方言俚語本是“下里巴人”,如何才能登上“大雅之堂”,這需要“脫胎換骨”的改造,去蕪存菁。考慮在央視播放過的動畫片《熊出沒》已在全國大火,“熊大”“熊二”的卡通形象已深入人心,韓春的創作方向便確定了以“熊”為基礎,并雜合其它動物打造出“淮南神獸”的卡通形象。之所以要雜合其它動物,一是因為這些方言俚語中的諧音,二是動物復合體總是給人“萌萌”的印象,符合當今審美思潮,如自然界現實版的“羊駝”及“四不像”麋鹿等。這樣“萌萌”的動物卡通,更易引起人們的購買欲望。
韓春在創作“神獸”時力求新奇、呆萌、喜慶,避免恐怖、惡俗、蠢笨,賦予方言俚語中的“神獸”以新的活力。在初稿出來后,李嫚嫚提出修改意見,要求筆觸生動,線條簡約,這樣才能在皮料上便于雕刻,便于繪制。韓春也苦思冥想,不斷繪制出站立的熊、倚靠的熊或是奔跑的熊,期間,他仔細觀察、繪制“熊”及相關動物的爪、蹄、肌肉及神態,不斷完善作品。
三易其稿,韓春的作品定型,李嫚嫚的手工皮具上因裝飾有“淮南神獸”而大受歡迎:“老板,我要訂個‘葉熊’包”,“老板,我想訂個‘羊熊’包”。作品的大受歡迎讓李嫚嫚心花怒放,她也不失時機地把這些以自媒體轉發出去,一時引爆話題,圈粉無數。
作品完成后,創作人韓春便考慮申報版權,以保護知識產權。4月上旬,韓春、李嫚嫚向安徽省知識產權局對“淮南神獸”成組美術作品進行了申報,很快便得到了批復。除繪制在手工皮具外,他們期冀將“淮南神獸”卡通形象生產成陶瓷、布藝、擺件、玩具等旅游紀念品,讓“神獸”成為淮南的卡通名片,借此反映淮南人豪放、樂觀和詼諧的性格,使“淮南神獸”得以更廣泛的傳播。
圖一至六:“淮南神獸”組圖
圖七:“淮南神獸”獲頒版權證書
(記者 張雪峰 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