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著名作家畢飛宇的微博被一群天津中學生給‘攻陷’了。畢飛宇微博下面清一色的評論是:畢飛宇老師,您的文章《大地》厚重感到底體現在哪里?”為此,澎湃新聞不吝篇幅,在其微信公號推送長文予以關注和探討。
這次引發的輿論關注,緣起于一道閱讀理解題。天津濱海新區高一期末統考語文試卷的一道閱讀題,選取了作家畢飛宇的作品《蘇北少年“堂吉訶德”》中《大地》章節的一個片段。“此文的厚重感體現在何處?談談你的看法。”僅此一小題就占6分分值。“《大地》的厚重感到底體現在何處?”高一學生們百思不得其解,十分困惑,因此紛紛跑到畢飛宇的微博請教作家本人。在接受天津《每日新報》采訪時,畢飛宇坦言:“讓孩子們回答這個問題是不合適的。所謂的厚重感,可能是老師們的閱讀感受,要知道,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與感受能力與老師的差距是巨大的,用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這里頭有失公平。就說我自己,我也是30歲之后才能閱讀《紅樓夢》的,不是我不認識《紅樓夢》里的字,是生活閱歷不夠,理解不了。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如果有人問我《紅樓夢》的厚重感,我估計我說不出什么來。我的年紀到了,我自己厚重一些了,《紅樓夢》才開始在我的眼里厚重起來的。厚重感不外乎兩點:一、歷史感;二、存在感,也就是哲學感。這兩點都需要時光,需要生活的歷練與積累。我個人認為,面對中學生,我們更多地還是要從基礎性的東西入手,比方說,字詞、語法、修辭、篇章,不要小看了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積累到一定的地步,它的好是自然而然的。”
“生活閱歷不夠,理解不了。”“我自己厚重一些了,《紅樓夢》才開始在我的眼里厚重起來的。”作家的這番極具哲理意蘊的話語,概括起來,或許就是“厚重感”需要時間的積淀和人生的磨礪。
時間的積淀,注重的是過程。學習也好,工作也好,或者完成一項任務,都離不開一個漫長的過程。過程反映事件演變的進程,記錄著由量變到質變的上升,只有跨越漫長的過程,才能實現想要的結果。相對于過程來講,目標光鮮奪目;相對于目標來講,過程艱辛不堪。有的人習慣于忽略過程,只羨慕別人取得的結果。其實,每一個目標的達成,莫不是有一個漫長的充滿艱辛的過程。如果忽視了過程,少去了積淀,最終的結果勢必難以達成。
人生的磨礪,講究的是隨緣。隨緣,不是唯心,而是順其自然或水到渠成。不經風雨,怎么見彩虹?不經磨礪,如何知甘苦?人生也好,職場也好,都不過如此。事非經過不知難。經過磨礪,才能體會艱難;經過磨礪,才能知道珍惜。經過磨礪,才能感知不易。更為重要的是,經過磨礪才能沉穩自然、成熟大氣。
“大地”的“厚重感”體現在何處?體現在人生的修煉、歷練和磨礪,更體現在時間的積淀、積累和沉淀。如果有足夠的積淀和磨礪,那么在面對困難和磨難時,或許就能波瀾不驚、從容信步。
(懷新平)
(本網編輯 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