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位于淮河南岸、八公山下,古稱壽春、壽陽、壽州。這里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名噪江淮。這里有全國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宋代古城墻,與始建于春秋時期的“天下第一塘”安豐塘、古壽春城遺址、漢淮南王劉安家族墓地、明清壽州孔廟及壽縣清真寺等均為國家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壽縣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文化旅游特色化”戰略,用全新的眼光審視壽縣2600多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提煉出以名城、名山、名水、名人、名戰等為主要內容的壽州“五名”文化。
名城文化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遷都壽春,壽春城成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文化遺存看,政治、軍事、文化、商業、交通、城垣、青銅器的冶煉與鑄造,乃至衣食住行,匯聚了許多楚文化的精華,如楚壽春城遺址的建筑藝術及其宏大規模,引進水稻的栽培與芍陂的開鑿利用,楚金幣“郢爰”的鑄造與發行,“鄂君啟節”的使用,標明楚國建筑、商業、交通、鑄造、運輸的進步與發達,顯示了楚文化的先進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壽縣古城古跡繁多,遺址遍布。現存古壽春城遺址上的古城墻,構筑于北宋熙寧年間,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20年)建康都統許俊為御金兵“即舊址”重筑,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城呈方形,周長7147米,高約7米,墻體內以粘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磚。磚石縫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為漿泥,墻壁向內層層收分。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為“通淝”,西為“定湖”,北為“靖淮”,均設城樓和甕城,組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古稱壽春城是“金城湯池”。
名山文化
位于壽縣古城北端的八公山,方圓128平方公里,峰巒疊翠,清泉密布,景色優美,自古以來有很多騷人墨客流連于此,劉安、吳均、李白、蘇軾、歐陽修、劉禹錫、韋應物等著名詩文大家都留下膾炙人口的篇章。
“八公山”一名的得來,源自劉安學道成仙的神話,由此產生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雞犬皆仙”、“淮南雞犬”等成語典故。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厲王劉長的兒子、武帝劉徹的皇叔。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漢文帝把江淮流域大片土地封給劉安。因都城建在淮河以南的壽春,故封為淮南王。劉安博雅好古,在八公山上招賢納士,縱論天下興亡,探討學術方技,尋求治國良方,組織門客編著完成《淮南子》,是我國思想史上劃時代的學術巨著。
現在,淮南王劉安的墓完好地保存在八公山南麓。墓前,立有一塊“豆腐發祥地”的石碑。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傳說劉安在山上煉丹時,把黃豆汁作為培養丹苗的原料。一次,所磨豆漿與石膏類物質接觸,豆汁竟變成潔白細嫩的東西,嘗起來還很鮮美,于是起名叫“黎祁”(諧音“離奇”),后來稱為豆腐。
名水文化
千里淮河在八公山腳下回旋西流,千年古塘安豐塘煙波浩渺,珍珠泉、瑪瑙泉景色秀美,瓦埠湖上碧波蕩漾,水質優良,物產豐富,造就魚米之鄉。東淝河環繞八公山周圍,護城河簇擁著壽縣古城。正陽、隱賢、瓦埠三大古鎮濱水而興,商貿發達,樓櫓崢嶸,盛極一時。壽縣,真正是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安豐塘,古稱芍陂,位于壽縣城南35公里處,號稱“天下第一塘”,始建于春秋楚莊王時(公元前601—前593年間),為楚相孫叔敖征集民力所建,“周百二十里”、“納川吐流,灌田萬頃”, 至今已有2600年歷史,被稱為“中國灌溉工程鼻祖”,位居中國四大古代水利工程之首。兩千多年來,安豐塘屢經興廢,歷盡滄桑,目前是淠史杭灌區一座中型反調節水庫,周長24.6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最高蓄水量1億立方米,灌溉面積70萬畝,年產糧食60萬噸,水產品4萬噸。2015年,安豐塘被評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2016年,被列入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名人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壽春名人燦若繁星,層出不窮,名人文化更是壽州文化中璀璨奪目的一部分,歷史上留下了“第一循吏”孫叔敖的動人故事,留下了“時苗留犢”的曠世美談,留下了“珠泉盡洗貪污氣,淮域長流正義風”的警示名言。丁奉身先士卒,趙軌“公清若水”, 劉仁贍轅門斬子,方震孺忠心不泯,柏文蔚矢志民主,張匯滔“國魂不死”……他們中有的以清廉傳世,有的以不計得失揚名,有的以敢于直言、不畏權勢流芳,千百年來浩然正氣,清風惠政,讓人們以史為鑒,清正為官,廉潔為人,為壽州故事續寫新的傳奇。
名戰文化
壽縣地處南北沖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南人得之,則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則江南失其咽喉。”歷史上戰爭頻發,1600年前這里發生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典故,開創了以少勝多的戰例。
“五名”文化集壽縣歷史文化之大成,基本涵蓋了壽州人文精華。近年來,圍繞壽州“五名”文化的挖掘與整理,以打造文化品牌為突破口,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通過出版《文化壽州》、《璀璨壽春》等系列圖書,組織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行動,大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等活動,不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增強地方文化的軟實力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加快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壽縣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時逢盛世,承接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強勁東風,千古壽州必將愈發放出眩目的光輝,奏出更新更美的樂章!
(趙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