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帶著夢想來到我市的一個小村莊,那里三面環水,天藍云白。小路旁有許多叫不出名的野花嫩草,村前那棵老柳樹上經常集棲著一些唧唧喳喳的小鳥。這里生態環境雖好,但是,也太窮、太落后了呀!它讓我經歷、目睹了許多的事。
當年我工作的地方是一半磚墻一半土坯墻、上面是一半青瓦一半茅草的房子,就是這間房子,可以講還是方圓幾十里難找的呢。那個時候,也沒感到多苦多累,其實感到心煩就兩件事,一是怕下雨和長久不下雨,下點雨路面就變成了“水泥路”,必須穿高幫子的膠靴。長久不下雨更不行,鄉村土路車一過就是塵土飛揚,烏煙瘴氣。二是怕休假回家,半個月回家一趟,先搭“專機”到集上,坐上機動柴油三輪車,也叫“蹦蹦蹦”,奔馳在煤矸石的路上,隨著車子晃動的節奏,人與人之間相互碰撞,跟篩糠似的,只有年輕人才能扛得住。再乘坐老12路公交車到安成鋪,雖然淮潘路不咋的,跟鄉村路比還是天壤之別。到了安成鋪后,轉乘市內公交車,即可到家了。看看手表,光單趟便需要四個多小時。
我住的房子是大通套,住5戶人家,中間用秫秸稈隔離而成幾個單間,很不隔音。鄉村的夜,常有木器“吱吱”聲和“唧唧”竊竊私語聲,我不得不用被子蒙住頭方可慢慢入睡。第二天一大早,大伙都往簡陋的“衛生間”跑,人滿了就繞著房前屋后“解決問題”。即便這樣的居住條件,當時一切仍那么和諧。
記得我為同事接親。剛進莊子,許多小伙子、大姑娘、老年人便圍了上來,要喜糖喜煙,擠得水泄不通,熱鬧非凡。在放炮、新娘要出嫁時,“節目”開始上演了,說是當地的風俗,折騰一番后,那些人要給我抹花臉,還要把我扔進水塘里。我大喊著說你們“別拿村長不當干部”!那熱鬧的場景,人們的歡笑聲,至今難忘……
那個小村莊,在我的記憶里是美好的,后來,我常常夢中也在思念著,夢醒之后,思鄉之情更是溢滿了眼眶。如今的小村莊啊,會是什么模樣呢?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回到了久別的小村莊。踏在鄉村的土地上,我心潮澎湃。我極力地睜大雙睛,卻總覺得眼前一片模糊,溫暖的淚水不時地涌出眼窩。
可是,村前那棵記載了無數往事的老柳樹已不知去向,曾經的辦公室已改建成了三層小樓,簡陋“衛生間”沒有了,小路被寬闊的柏油馬路取代,轟鳴的機動車從身邊穿梭而過沒了灰塵……展現在我眼前的這番景象,宛如一幅精美油畫。我不由得怔住了。
聽說我回來了,當年曾給我書里夾照片的二妞聞訊而至,她早已過了知天命之年,那頭烏黑的頭發也染了霜,但卻仍像做姑娘時一樣嘰嘰喳喳,不停地問這問那。我問她:“當上婆婆了嗎?”她說:“這還用問!孫子都上小學了。我現在搞養殖、種植,農行為我辦了‘惠農卡’,可方便了,需要錢隨時可以貸。我在你們城里也買了房子,留給孫子住的。我們也用上了自來水,地名也改了,也叫街道、社區了,跟你們城里差不多了。”
第二天清晨,我獨自出來走走,看到保潔員在清掃村部水泥路,看到路邊設有垃圾桶和公共廁所。再細看周遭,印象最深的是綠色之美。這里的大街小巷也都綠了起來,到處都是草坪,而且我還發現,村部、小學校沒了院墻,從過去的大門口一直到辦公樓盡是滿眼的綠。看到這樣的情景,我還一時有點不適應。它又讓我清晰地感覺到,這滿眼的草坪,不光是為了改變的環境,也是為了提升城鄉一體化的文明程度!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快速推進,黨的“惠民富農”的落實,農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令我感慨萬千:到處都散發著醉人的芬芳,到處都在釋放著青春的活力。
閑暇時,相約美麗鄉村游,一定能讓你心曠神怡,收獲多多。
(田家庵·成 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