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
這個時代的一個關鍵詞,叫夢想。
夢想人人都有,何況我們天生就愛做夢。愛做夢代表著有目標有希冀,而有目標有希冀才能去奮斗。不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家庭,夢想都是保持生機激發活力的源泉。我們個體,每人分別擁有“上學夢”、“就業夢”、“安居夢”、“致富夢”,各式各樣的夢匯聚到一起,就成了共同擁有的中國夢。
中國夢當然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夢想落地,民生是最佳承托;夢想成真,民生是最終詮釋。
因此,這個時代的另一個關鍵詞,民生,呱呱落地。
作為基層干部,近些年說得最多的話題是民生,干得最多的事情也是民生。民生,涵蓋了教育、交通、住房、養老、環保、食品安全等諸多領域。
曾幾何時,發展和民生,被人錯誤地理解為對立的矛盾兩面。隨著民生工程的逐步深入,人們終于明白,民生就是發展,發展也就是為了民生。民生的投入是必要的,投入不應被單獨地看作成本,更不是包袱,因為民生投入可以轉化為經濟動力、發展資本。比如我們縣,通過實施民生工程,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一直工業“短腿”、增收乏力的沿淮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已由2006年的不到10億元,2012年突飛到69.8億元,2016年達到93.7億元。2006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只有52.6億元, 2012年達到106億元,2016年達到140億元。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6元,2012年達到6270元,2016年達到9640元。
數字是枯燥的,但數字往往又最能說明問題。
一串串數字的后面,盛開著人民群眾的一張張笑臉。
壽縣有25個鄉鎮617個村。過去,80%的村不通水泥路,90%的村不通自來水,95%的村沒有文化室,98%的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屬于盲點。現在,全縣村村通上水泥路,挨近集鎮的中心村全都通上自來水,所有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都擁有農家書屋,并健全了體育健身設施。春節前我回鄉一趟,汽車一直開到家門口。進了屋,嬸子正在看有線電視。見我回來,趕忙張羅著燒鍋做飯。我是因為叔叔染病專程趕回的,問到情況,嬸子把手一揮,爽氣地說,沒事,有新農合呢!醫療費大頭全都報銷了,還差那幾個小錢,幾個孩子湊一湊,吃不愁,穿不愁,趕上這樣的好時代,算俺們有福了!
嬸子有三個孩子,都在蘇州務工經商,收入不菲。兩個年紀小點的孫子、孫女,跟在嬸子后面成了“留守兒童”。好在現在農村學生學雜費全免,上學不成問題。我見放學時間快到了,見嬸子鍋前鍋后地忙,叔叔又下不了地,就自告奮勇去幫嬸子接一接孩子,順便也想看一看母校。車子到學校的時候,正趕上孩子們涌出校門。我下了車,站在路邊等。眼前的學校,一溜四層的教學樓,周邊是修剪得整整齊齊的高大梧桐。操場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記憶中的母校,原本是一個低矮的小院落。我們當年的教室,是由一個土坯壘成的草房。依稀記得,當時因為漏雨,老師發動我們每個學生從家帶一捆麥草,老師赤腳和泥,校長親自爬上房翻修。冬天到了,老師又讓我們從家帶來空瓶爛鐵,送到舊品收購站賣掉,買來一卷塑料薄膜,將教室窗戶封上防雪抗寒。現在,母校的舊模樣已蕩然無存。新時期的孩子們,只要安心讀書就成,再也不會像我們當年那樣,讀書的同時,還要為學雜費發愁,為教室的安危擔心。
一朝教育投入,十年方成樹木。建設家鄉,國家發展,都需要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現在我們家鄉的青少年,文盲已全部消除,每年還有大批的孩子,成為大學生、技校生、研究生、工程師。這,不正是更高層次的民生紅利!
孩子們享受免費教育的問題解決了。大人們呢?斜躺在床上的叔叔說,你知道俺是個書迷,現今足不出戶,全靠書刊陪伴著。這些書,全是從村里農家書屋借來的呢!自小俺一直羨慕城市里有圖書館,現在俺們村也有了!
更令我想不到的是,當天晚上,就在學校的操場上,我又像幼年時一樣,與鄉親們坐在露天里,看了場鄉文化站送來的電影。聽嬸子說,差不多一個月鄉文化站就來一次,所放映的既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城里人能看到什么,大伙一樣都能看到,并且免費。操場上,姜文的“大風起兮云飛揚”和著鄉親們的歡笑,穿破暮冬靜謐的鄉夜,飛出很遠,和諧、幸福而溫暖。
從鄉下回來后,我一直在想,這個時代還應有個關鍵詞,叫幸福。
“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從天下掉下來。”實現中國夢,離不開民生的改善,而增加收入是民生之源。借助民生工程的廣泛實施,我們縣與整個社會一樣,突破了一個又一個制約發展的瓶頸,一天天走出了冬天,走向了春天。但在這每一步的行動中,我們是不是都該問一問,我們自己,做了些什么?是不是無愧于這個變革的時代!
(王 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