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雨水豐沛,是個濕淋淋的秋。那天雨后我從湖畔經(jīng)過,天空是灰蒙蒙的,濕潤涼爽自不必說,滿目的湖水涌起有節(jié)律的灰白波浪,整齊密集,蕩漾動感,而濃綠茂密的岸柳參差長短的枝條在風(fēng)中擺動飄拂,“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面對此時的滿湖秋波和搖曳秋柳,我自然想起了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句子,心中頓生無比的凄美。
目觀秋風(fēng)中的湖波漣漪、清澈、漾動,任憑是一個最沒有文學(xué)細(xì)胞的木訥之人,若說其心毫不為之所動,那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我這個自幼向往文學(xué)國度的人自然是楚辭、唐詩的名句涌上心頭,可惜我生性記憶力偏弱,多少美好的詩句我都無法完整地想起,能想起的都是破碎的片言只語。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中寫道:“醉別復(fù)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 這里的“秋波”是形容水的,與后來的女子含情脈脈的眼神無關(guān)。比李白晚了幾十年的唐朝詩人溫庭筠在《蘇武廟》一詩中寫道:“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其中的“秋波”依然和李白詩中的一樣,寫水而不涉情。
但是到了南唐,李后主李煜在一首《菩薩蠻》里寫道:“銅簧韻脆鏘寒竹,新聲慢奏移纖玉。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雨云深繡戶,來便諧衷素。宴罷又成空,夢迷春睡中。”自此之后“秋波”便用作比喻美女的眼睛了,而它的本意卻幾乎不再被提及了。如后來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百步洪》寫道:“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而元朝戲曲家王實甫的著名戲曲《西廂記》里有“怎當(dāng)她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明朝吳承恩的小說《西游記》寫到殷溫嬌是當(dāng)朝丞相殷開山的女兒,生得“面如滿月,眼似秋波,櫻桃小口,綠柳蠻腰”;以后的小說詩文以“秋波”代指或比喻女子的眼睛就難以一一列舉了。明代馮夢龍的一首詞《掛枝兒·私部·私窺》寫道:“眉兒來,眼兒去,暗送秋波,”至此形成了一個成語“暗送秋波”,使用頻率極高,至今不衰。
好了,“秋波”聊完了,該聊聊“秋水”了,沒有“秋水”哪有“秋波”?人們普遍耳熟能詳?shù)囊粋成語叫“望穿秋水”,也是出自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你若不去啊,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原為丫鬟小紅勸張君瑞跳墻去會鶯鶯的唱詞,本意是對情人的期盼,但是現(xiàn)已轉(zhuǎn)變?yōu)樾稳輰h(yuǎn)方親友的殷切盼望。關(guān)于“秋水”的最美的詩句當(dāng)屬唐朝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了,秋水之美被王勃寫絕了。
秋水如碧,秋波涌起,木葉飄飛,果熟谷黃,涼爽宜人,雁陣橫空,如詩如畫,情景交融,可以發(fā)思古之幽情,抒頌秋之雅意,最愛這一年之中的黃金季節(jié)——金秋。
(田家庵·韓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