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提筆訴說這段親身經歷時,感情的暗潮在涌動。
高山流水夢相通,淮上三春暖意濃。
最是同窗甘苦日,白頭常在覓萍蹤。
一九四九年,一群十三四歲的少年,懷著美好的憧憬,考入與新中國同時誕生的鳳臺中學(時為聯中)。
學習是緊張的,但在“生產自救,勤儉建校”的口號下,課余,我們捻線、織網、和泥、托坯、開荒、種菜,走向社會,打腰鼓,跳秧歌,演戲、作畫,為農村辦掃盲夜校,結合時政,開展多種宣傳活動。
生活十分艱苦,記得每月七塊多錢的伙食費都很難一次交齊。但精神卻是愉快的,校園里留有我們的汗水和淚水,更多的則是歌聲和笑聲。正是這樣的三年,使我們增長了知識和才能,培養了品德和意志,且加深了親如兄弟姊妹般的學友情誼。
一九五二年,四十余位畢業生從母校起航,分赴祖國各地,由于緊張的學習、工作和一些原因,彼此間雖有聯系,卻很少相聚。
時光荏苒,轉瞬俱過天命之年,興邦立業各西東,往事長留枕上夢。1991年起,相約不定期舉行校友會。年復一年,迄今已達五十四次。
或為母校賀喜,或為老師祝壽,或為學友祈福,憶關懷。一憶趣事,敘舊,期盼,登山,臨水……
曾在銀杏樹下追昔,下蔡新城放歌,美麗焦崗蕩舟,潁州張莊賞景,佛土迪溝參禪,茅仙古洞攬勝,也曾廬山留影,太湖觀光,金陵訪友……,一次次的相聚,便是一次次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傳遞。而今雖大多步入耄齡,但晚晴尤重,友誼長存。
在此,感謝母校和有關單位的積極支持,感謝校友的精心安排,否則,不會有五十余次的成功聚會。
路遙遙,情切切,半個世紀的零零總總,絕非幾百字的短文所能承擔的,只得浮光掠影,掛一漏萬。最后全以小詞《臨江仙》作結。
遙憶窗前朝夕共,滿園笑語春風。一堂花季競嬌容。古城情意暖。芳圃李桃禾農。
道是人生如枕夢,長淮作別西東。陰晴暗換樂重逢。青山斜照里,白發遠望中。
(鳳臺·魏金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