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哧咚咚、哧咚咚”,每當聽到從鄰家飄來這高亢婉轉,帶有濃郁地方韻律腔調的淮河大鼓時,我的思緒仿佛又回到了近半個世紀以前。那時,跟隨大人們去鄰村集鎮上,聽大鼓書的美好記憶中來。
記得那是個夏天。在集市的大柳樹下有塊空地,一大早便坐滿了方圓十幾個村莊的村民。在中間的一個土堆上,只見一位穿著長衫肥袖、留著山羊胡子的老者,左手拿著兩片形狀似月牙的東西,在那不停地搖晃著,右手拿著一根帶有彎鉤的短棍,有節奏地敲著,在他的面前還擺放著一面大鼓,嘴里咿咿呀呀地說個不停。當時,我和住在我家后院的毛蛋,由于年齡太小,聽不懂那位穿長衫的老者在說些什么,只知道好像把個壞人給劈了。后來,我才知道那位老者說的是《武松刀劈潘金蓮》。說到關鍵之處,那位老者故意賣了個關子,只見一位年已十八九歲姑娘,手里端著一個圓盤,挨個地去收錢,底下聽大鼓的人正在聽到興頭上,都舍不得離去,便紛紛從自己懷里掏出一些錢和糧票放進那圓盤里,伍分、一毛、兩毛、二兩不等,等到錢和糧票收過一遍了,那老者用手捋了捋胡子,又接著說了下去。
如今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當時那高亢的鼓聲,仍然不停地響徹我的耳際里。后來,出于對淮河大鼓的熱愛和好奇,查閱了關于淮河大鼓的相關資料。原來,淮河大鼓誕生于鳳陽、懷遠、鳳臺等地,自明末清初已具雛形。最初只是以手鼓伴奏,半說半唱順口溜,在清代乾隆年間,藝人們改革了這門手藝,他們把手鼓用簡單支架固定了鼓位,隨之,表演也變成了固定場地的演唱。
真心希望淮河大鼓這一古老藝術形式能夠繼承發揚下去。
(鳳臺·胡仲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