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那年暑假,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回老家,而是選擇在學校旁邊的一家公司的宣傳部門實習。因為是學中文的,打心眼里我覺得跟文字親近,辦公室環境相對也簡單。可是想法歸想法,事實是,從進入公司的第一天起我就覺得很壓抑,這份工作壓力很大,經常是臨時性的布置任務,待遇又不成比例,最重要的是人際關系很復雜,每天辦公室幾乎都有爭吵的聲音,那種背后打小報告的更是防不勝防……
那段經歷給我上了一課: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可能有很多種選擇,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最重要。
大學畢業那年,我回到家鄉,在一所中學任教。
開學第一堂課,我讓班級學生用筆寫下曾經最讓他們感激的人或事。當時心里在想能使這些礦區孩子心生感激的事物一定不多,無非就是長輩們買的新衣服或者是在節假日里帶著他們去吃上一餐可口的飯菜罷了。但當我將收上來的答案一一瀏覽時,便驚奇地發現有一個同學寫的是:我家巷口的燈光。我讓他給同學們解釋一下其中的原因,他說自己經常利用晚上時間去補習落下的功課,常常回去得很晚,而且一個人要走很長的一段巷子,心中難免害怕。恰好巷子口有一位終年修理自行車的老大爺,鋪子不大,攤子上一直亮著燈,直到很晚。那漆黑的夜里,被燈光籠罩著,心中便不再害怕。并且不管什么季節,只要自己一走到路口拐彎處,就覺得心里特別踏實:因為前方始終有溫暖的燈光在照耀著。
全班都被這樸素的回答吸引住了,我自然也不例外:這種看似微小的善舉曾溫暖了多少人呵!其實這正是我要在那個學期前半段開展的主題教育——感恩教育。我工作所面對的群體的可塑性很強,而我肩上的責任重大,絲毫馬虎不得。
開學后的第一次班會課后,我在班級組織了一次學生與家長面對面的“感恩”懇談會。當一個個長期在外上班請假回來開會的家長們聽到自己的孩子發自肺腑且充滿溫馨而深情的家書時,一個個潸然淚下。那一刻,我感覺到懇談會開成功了——既達到了交流的目的,又充滿著理解與感恩的親情氛圍。其中一個學生在寫給媽媽的信里這樣寫到:
也許,從我們第一次見面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要讓你為我操勞一生并掛著微笑。我相信是佛說的“緣”讓我做了你的女兒。只是,我沒有出席你前24年的戲劇,沒有清晰記得你年輕時美麗的樣子,而當我明白我真的得要好好愛你時,卻又過了16年。我,永遠欠你40年,不止。
自爺爺奶奶相繼生病以來,你肩上的擔子就沉了很多。你和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即便偶爾在家,你留給我的也多是一個流汗忙碌的背影。以前我從未意識過這個背影給我的支持,但當你到礦上上班一去就是一個月,我一個人放學后回到空蕩蕩的家時,我才發現原來沒有你,我會如此寂寞;我才意識到,做一個女兒不能只是等著你來照顧。我開始領你的情,開始發現你在勞累那么久之后還能依舊為我繼續奔忙……
教師節當天,一個學生送給我一幅畫,上面畫了一個火紅的太陽,旁邊有一棵大樹,綠草和鮮花,大樹底下站著一群人。雖然筆法有些稚嫩,但可以從中看出畫中的人物正是我和他們。我告訴全班同學我很喜歡這幅畫,因為這份心是無價的!我也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道路而欣喜。
(謝家集·顧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