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打開熒屏,各式各樣的綜藝節目充斥于電視網絡,有文化的,有生活的,有談情說愛的,還有游戲的,也有講故事的,這樣的綜藝節目,也是根據時代,或者根據觀眾的需求,應用而生。但不管什么樣的節目,都要讓觀眾,讓大家有一種享受,更有一種接受文化熏陶的感覺,這樣的綜藝節目才算是達到了寓教于樂,也給觀眾帶來印象的好節目。
據新華網報道,這個暑期檔,熒屏上的文化氣氛十分濃厚,《漢字風云會》、《中華好詩詞》、《國學小名士》等節目相繼以兼具趣味深度、令人身心愉悅的姿態走近大眾,用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吸引著各個年齡層的觀眾,以至于從前少見的學術專家都成了為人所熟知的“常見”嘉賓。
事實上,隨著廣電總局出臺的相關文件,大力倡導、鼓勵制作播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創節目,讓文化類綜藝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對象,各大電視臺、制作方也都開始追趕文化大潮,一批籌劃中的同類節目即將上線。但數量提升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會出現內容同質化、模式相類似的問題,當然,如何推陳出新、創意先行就成為制作節目的一大考驗。
依我看,文化綜藝節目關鍵要有文化,文化才是文化綜藝節目的核心之所在,也是文化綜藝節目立足于熒屏的核心競爭能力,當然,文化也需要創新,創新是挖掘文化內涵的一個過程。
就說《漢字風云會》,它是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見字如面》等爆款文化綜藝團隊打造出來的,節目里隨時隨地都有文化,文化就是漢字,無論是你在節目中,還是在節目外,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國的漢字經過幾千年發展到現在,可以說每一步都是文化發展和進步的過程,每一步都是文化展現的過程,每一步都是文化進步的過程,這樣的進步,才有文化,這樣的進步才是文化。而且在文化展示的過程中,《漢字風云會》完全覆了綜藝娛樂、休閑的功能,將節目變成“剛需課程”,“寓樂于教”,讓人隨時隨地地能享受到漢字帶來的一種享受,這就是《漢字風云會》最大的創新,正是節目吸引人的地方之所在。
同樣《見字如面》,讓每一位觀眾在傾聽書信的過程中,獲得一種真情,一種文化,一種享受,調動了觀眾的感情,也調動起了節目的文化內涵,給觀眾帶來對信件有深度的個性化解讀。盡管如此,“書信到底存在哪兒,哪些書信更好”的苦惱依然纏繞著主持人和總導演,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節目的引導,節目的編排變化,既讓書信有內容,也有質量,而且讓朗讀者有真情,不但讓節目有了獨特的價值體系,也讓節目有了黏性,才有了吸引力。
文化類節目離不開文化,也不能沒有文化,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正是文化才是引導文化類節目前行的航燈,但文化也需要創新,需要挖掘出文化的內涵,挖掘出文化的創新點,這樣才能讓文化類節目,既有文化,也有創新,而且是在文化的航燈指引下,通過不斷的創新,挖掘文化內涵的過程中,贏得觀眾,贏得好評如潮。
(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