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尋找“淝水之戰”的古戰場,我曾圍著八公山下的淮河和淝水,轉遍了淮南的洛河即古時的“洛澗”、鳳臺,還有那座能和八公山上草木相對視的古城壽縣。
在西淝河與淮河交匯的不遠處,無意中我發現有個叫“峽山口”的地方,也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之一,現隸屬于鳳臺縣劉集鄉。
峽山口,古時有“淮河第一峽”與“長淮津要”之說。
因為跨淮河相對峙的東、西兩座硤石山,高六十米,陡峭猶如刀劈斧削。它們就像一把鐵鉗,能牢牢地扼制淮河的水上交通。因而古時作為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曾為軍事要塞并建有四城。
在峽山口,不僅有南宋夏松的《筑城記》摩崖石刻,還有一座慰農亭,亦稱禹王亭,好像是紀念大禹治水的。如今只知道重修于清代光緒三年。但其始建于何時,卻也和霸王祠一樣,不知其詳。
這座慰農亭雖然沒有高大雄偉的身姿,但建筑倒還算精巧。
亭子的石柱上,刻著清代道光年間鳳臺知縣顏海飏手書的對聯:“選勝值公余,看淮水安瀾,硤山拱秀;系懷在民隱,愿春耕恒足,秋稼豐登!憋@然,那位心系民瘼的知縣大人,用他的墨寶為這座亭子也為這方水土,增色不少。
千里淮河在流經八公山的時候,曾留下大禹治水與投鞭斷流的經典故事。尤其是那個叫囂著能“投鞭斷流”的苻堅,其給后人留下的“草木皆兵”與“風聲鶴唳”等成語,則絕不僅僅是扼腕之嘆。
從遠古流淌而來的淮河,留下的神奇傳說不少。但實物如慰農亭與摩崖石刻這樣的真實古跡,則不是很多。因而在我看來,由于淮河擴大河道而孤懸于波濤之中的慰農亭,雖然顯得有些孤獨而又有些破敗了,但卻仍然不失為千里淮河上的一顆明珠。
慰農亭,把古老、神秘但卻美麗的淮河,從傳說帶回到現實中來。她像是一根彩帶,將古人征服自然的毅力與今人改造自然的魄力,織成了一個美麗的“中國結”,擺在世人的面前……
(山南新區·畢永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