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反戰人士專程到“萬人坑”采證
雖然日本右翼勢力猖獗,極力抹殺、美化侵略戰爭,但在日本國內,也不乏有良知、有正義感的日本人,他們正視歷史,反省侵略戰爭,要求日本不再重蹈覆轍。
日本反戰人士松岡環被稱為“日本的良心”,是日本研究南京大屠殺最著名的學者之一,中央電視臺曾拍攝專題片介紹松岡環用良心探尋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的反戰經歷。她從1988年訪問南京,收集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資料,至今已到南京近百次。1990年,松岡環成立了調查研究南京大屠殺真相的組織——“銘心會·南京”,所謂“刻骨銘心”,對應的正是日本曾對中國等亞洲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真相。近年來,松岡環拍攝了《南京,被割裂的記憶》、《南京的松村伍長》等紀錄片。而她拍攝的《太平門:消逝的1300人》紀錄片,則以南京大屠殺中著名的太平門慘案為主線。除了紀錄片,松岡環還出版了5本還原南京大屠殺真相的書或圖片集,她用大量受害人和日本兵確鑿的口述歷史證明日本的歷史罪行,因此經常被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攻擊。
1997年,是南京大屠殺災難60周年紀念。當年8月,以松岡環為團長的“銘心會·南京”友好訪華團及其他日本反戰人士在參加完南京大屠殺60周年紀念活動后,又專程趕到淮南大通煤礦“萬人坑”進行采證。現在淮南市文聯工作的金妤女士時任《淮南日報》記者,她對日本反戰人士在大通“萬人坑”的采證活動進行了采訪報道。
金妤回憶說, 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日子。1997年8月15下午,松岡環一行從南京來到淮南,他們剛剛參加完南京大屠殺60周年紀念活動。16日上午,是松岡環一行到大通煤礦“萬人坑”采證的時間。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松岡環團長帶領大阪銘心會成員、佐藤加惠團長帶領神戶·南京心連心會成員,共計42位日本友人,他們背著照相機、攝像機,手拿錄音機和紙筆,在大通煤礦“萬人坑”紀念館進行了參觀、取證。
日本反戰人士哀悼“萬人坑”死難者
淮南大通煤礦“萬人坑”形成于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日本侵略者迫害中國礦工的一處鐵證。在淮南大通煤礦被占領的7年間,有7萬中國勞工在這里成為日軍鐵蹄下的勞役。在四周布滿電網、碉堡、荷槍實彈的日本兵的礦山中,礦工們在又黑又熱的礦井里,每天進行著十五六個小時的挖煤勞動,渴了餓了,就喝地下發臭的臟水支撐著。惡劣的生存條件,無休止的繁重勞動,導致傷寒病在煤礦蔓延,成批成批的工人死亡。南山下的尸體堆積如山,腐爛的氣味讓日本侵略者受不了,強令礦工們挖了3條長20米、寬3米多、深3米多的大坑,將遍地的尸骨拋入坑內,再用石灰層層掩埋,形成白骨累累的“萬人坑”。
面對一張張圖片,一個個實物,日本友人們無遺漏地進行拍照、錄像。同年8月16日上午10時30分,這42名訪華代表團成員在“萬人坑”前舉行儀式,痛恨日本軍國主義者和“三菱板炭礦”株式會社對中國礦工犯下的罪行,并向“萬人坑”的死難者默哀。
面對著一幅由“悼念亞太地區侵略戰爭殉難者銘心會”題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題詞,面對著白骨累累的坑道,大阪代表團的團長松岡環女士發表了演說:“我們在南京參加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國際學術研討會’,剛才又看了淮南‘萬人坑’,又采得了很多罪證。我們進行這樣的調查,不僅要了解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而且要對死難者表示哀悼,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努力,不再重演這個悲慘的歷史!”
時年,松岡環已是第12次來中國了。她的職業是教師,她說:“我一定要把歷史真面目告訴我的學生。”時年56歲的佐藤加惠聲淚俱下地說:“了解了日本侵略中國時剝削摧殘勞工的事實,心里很感到對不起。我們親眼所見的比我們知道的更慘,無論我們如何低頭認罪,這種暴行都不能原諒,罪行都洗刷不了。”在代表團中擔任翻譯的老田裕美曾是北大的留學生,專門研究日軍侵華史。他幾乎跑遍了侵華日軍所到之處,僅“萬人坑”,他在中國就尋找到了20多個。當時,這個日本代表團到淮南大通“萬人坑”采證,正是他提出的。
“萬人坑”讓日本反戰人士觸目驚心
看過白骨累累的“萬人坑”,日本代表團中的不少人都流淚了。當時15歲的南藍是名初三學生,她說,看了以后心里很難受,身上都起雞皮疙瘩。上大學二年級的小川朝子表示,過去只聽說過,但沒想到這樣悲慘。在大阪外國語學院學了4年中文的廣田祐子,用生硬的中國話說“我這是第三次到中國,以前只是來游玩,這次不同,是為了研究歷史。”《每日新聞社》的藤田昭彥也沉痛地說:“這次來所看到的,的確令我們非常痛心。”
中日兩國媒體同仁交流留下史料
日本反戰人士回國后,1997年8月28日的《每日新聞》夕刊,藤田昭彥關于“南京大屠殺60周年”專題報道刊登出來。文章以“悲慘的事實刻骨銘心”、“要警惕否認歷史的動向”為醒目標題,講述了在中國所看到的歷史真相。藤田昭彥寫道:“參觀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之后,我們又向西行駛了約300公里,到了煤城淮南,參觀‘萬人坑’。”報紙上,配發了幾張圖片,一張是中國東部地圖,標注了南京、淮南、北京三座城市;一張大圖是白骨累累的“萬人坑”的特寫鏡頭。“從1942開始到1943年,大約有1萬3千人死在這里。在‘萬人坑’紀念館里,我們看到拷問的刑具;我們又到了地面下的‘萬人坑’,看到累累遺骨,防風化的藥物發著茶色的光。”藤田在報道中細致地描述著。
金妤女士介紹,藤田昭彥是大阪每日新聞社編集局的編集委員,也是一位尊重歷史、看重真相、有責任感的人。在《每日新聞》“南京大屠殺60周年”專題報道刊出后,藤田昭彥專門從日本給中國的媒體同行金妤寄來了這張報紙,還附了一封信。后來,金妤把報紙、信件及這個日本代表團成員交流的名片,都捐贈給了大通“萬人坑”展覽館保留,以印證日本反戰人士在大通“萬人坑”的采證活動。
圖一:大通“萬人坑”教育館院內進行采證活動的日本友人。
圖二:1997年8月28日,日本《每日新聞》刊發關于“南京大屠殺60周年”的專題報道。
(記者 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