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時候,因兄妹多,父母照顧不過來,我一直和奶奶居住。
冬天的每個晚上,在昏黃的煤油燈下,年已7旬的奶奶總愛給我講故事,她講的故事大多數與土地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有關。因為我祖父出生于書香門第,1931年夏天,祖父考取了黃埔軍校,并當上了駐南京國民黨第14軍41師122旅365團一營少校營長。第二年,祖母就隨軍居住在南京城,1933年秋天,祖父和他所在的部隊被蔣介石派往江西前線剿共,圍剿中央蘇區紅軍。1936年底,祖父和他所在的部隊一起又返回到南京進行休整,祖母在南京整整等了他三年。只是祖母的故事里沒有當年祖父的輝煌,有的只是對侵華日軍暴行的血淚控訴,以及祖父所在軍隊全體官兵的誓死抵抗。
祖母回憶道,淞滬戰役失利后,日本鬼子自1937年12月初,開始大規模地空襲南京城,先是幾十架,后增至到上百架,把整個南京城炸成一片火海,官兵及城里的老百姓死傷數以十萬計,包括祖父所在的部隊也未能幸免,天天足不出戶的祖母,在城郊每天都能聽到排山倒海的轟炸聲、哭喊聲、炮擊聲、隆隆的馬達聲。不僅如此,日本鬼子的飛機還在城內投放大量的毒氣彈,造成城內死尸滿街。到了1938年1月底,曾經興盛繁華的六朝古都南京古城,幾乎變成了一座廢都。我祖父所在的第14軍,全體官兵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家鄉的淪陷,誓死保衛南京,共存亡,抱定決心后,他們在得不到國民黨任何援助的情況下,在城外的江邊挖壕溝,建護城河,構筑工事,利用焚燒稻草產生的濃煙阻擾日軍的偵探,還利用廢墟同鬼子進行巷戰,就是在那場炮彈如雨的一次戰斗中,祖父所在的14軍傷亡近6000人,更不幸的是,祖父的雙腿及身體各部位7處均嚴重受傷,在無法堅持戰斗的情況下,祖父和他的41名受傷的戰友,被轉移到蘇北的一個偏僻小鎮進行養傷。
1945年秋天,臥床7年的祖父,在聽到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后,面帶笑容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祖母曾經對我說起過,你爹爹(祖父)去世那年,整整40周歲。當時我父親不在爹爹(祖父)身邊,早在一年前,已參加了新四軍在外地打游擊。祖母說起這些事,總是雙目含淚,卻又仿佛充滿著驕傲與自豪。
孩提時,我很不懂事,對于這些,總覺得不如《小兵張嘎》故事中的主人公張嘎,《雞毛信》故事中主人公海娃,小英雄王二小、雨來等,也不及鐵道游擊隊的故事令人激動興奮,而且還不止一次地問祖母,爹爹(祖父)既然這么有本事,為何不當八路軍、新四軍,八路軍和新四軍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才是真正的打鬼子英雄。而我祖母回答的竟是:“傻孩子,在那個年代里,你爹爹(祖父)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他是個真正的抗日老兵。”這么深奧的回答,當時我也理解不了,當我真正領悟它的含義時,祖母和我父親都已經離開了我們。
前不久,在收拾父親抗戰時期的照片時,在一間破舊的小屋子里,發現一個早已褪了色的大木箱子里,找到了幾張被祖母剪下來做鞋樣的廢舊報紙和地圖冊,其他毫無所獲。
但就是那幾張殘破了抗戰時期的廢舊報紙,被祖父畫的面目全非的地圖冊,讓我看到了一位抗戰老兵的真正偉大。
(鳳臺·胡仲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