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每天都是赤日炎炎,酷熱難當,坐在清涼的空調房里,舒爽愜意之際不由回憶起兒時納涼的種種趣事。
兒時,我住在大通煤礦居仁村,這個以礦工為主的村子,人口稠密,且都是低矮、狹窄的瓦房和草房,居住條件可想而知。那個時候,物質條件極其匱乏,哪家都窮得叮當響,別說空調,就連電風扇都是稀罕物。再說,就算家中有臺電風扇也未必有“用武之地”——那年頭用電緊張,一到晚上就“拉閘限電”。電風扇也成了擺設。
那我們怎么納涼呢?我記得在我們居住僅500米處就是農村,那里有藕塘、菜地。最熱時期也是我們放暑假的時候,每天下午三、四點鐘,寫完作業,我們小孩子就三五成群結伴到村邊的水塘里游泳戲水。水塘里荷葉田田、蜻蜓點水、蝴蝶低飛,青草、浮萍、蘆葦、荷葉和紅的、白的、紫的水草花被透藍天空中的太陽蒸曬著,空氣中充滿了芬芳甜醉的氣息。尤其是那些金黃蕊心的荷花,潔白如雪,粉紅似霞,美麗高潔。我們在水中捉小魚、逮蜻蜓,玩累了,就摘下一片荷葉頂在頭上,找個太陽曬不著的陰涼地方,鋪一條葦席,美美地瞇上一會兒,小風陣陣吹著,身上的汗水隨之收起。
晚飯后,家家戶戶都忙活兒起來,先是在房前屋后找一塊平坦通風處,灑上水,然后清掃干凈,鋪上麥秸稈制作的草杉子和涼席,搬出板凳、竹椅,為防止蚊蟲叮咬,當時街道居委會時常無償分發一點叫“六六粉”的粉末狀藥品,居民自備干材,居委會干部一聲令下,“點燃”,干材燃燒時灑上“六六粉”藥,把整個居仁村搞得“烏煙瘴氣”,說這樣是驅蚊驅蟲的最好辦法。驅趕走討厭的蚊蟲,大家開始談天說地,拿出購買的水果一起分享,小孩們則嘻嘻哈哈地吃著、聽著、玩著、鬧著,直到月亮也躲到云朵里,大伙感到一絲微風拂面,才會進入甜美的夢境。
如今,我們已經習慣了空調的涼爽、網絡的便捷,舒適之余卻也少了幾分童真和樂趣,兒時夏日納涼的美好夜晚,漸漸消失在歲月深處了……
(田家庵·成 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