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礦廠區長大的男孩子,都有著一份獨特的記憶,打水仗。打水仗的地點,不是農村小伙伴擁有的池塘,也不是城市小朋友的游泳池,而是澡堂。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企業就等于小社會。一個廠,一個礦往往有著完備的社會資源,家屬區、附屬學校、附屬醫院等等,全部都有。家屬區會有一個公共的澡堂,洗澡甚是方便,家家都辦有免費的洗澡證。
企業里是熟人社會,小孩子也不例外。在學校里是同學,在家是鄰居,這也為男孩子們打水仗提供了相識的基礎,否則陌生人你和誰打呢?
無論春夏秋冬,我們的一大樂趣就是洗澡;但那哪是洗澡,就是打水仗。
放學后,書包放到家,跟家長打聲招呼,拿著毛巾和肥皂就飛奔出去,上戰場了。如果去遲了,水池里的打仗已經打響,水花四濺,喊聲震天,還要尋找一下自己的伙伴,迅速加入戰斗。通常情況下,都是以各自班級為戰,如果實在實力懸殊,人數湊不齊,自己班內部也是可以的。反正是玩兒嘛。
水仗怎么打?當然是在水池里開打。沒有人講開始,一下水就有一個默契的挑頭,當一波水花撩起的時候,一場水仗一觸即發。雙方都站在水池里,瞄準敵方,再用降龍十八掌推出巨浪,企圖淹沒對方;或者擺出劈磚式,砍出小李飛刀式的水花,濺暈對方;也有干脆站在水池邊,向農人澆田一樣,雙手合攏一個勁兒的潑水;水性好的還可以潛入對方身邊,偷襲一下,迅速回巢。
人多了,你也不知道是敵是友,反正手不閑著,被水潑地睜不開眼。
如果不是特別過分,一同洗澡的大人們不會嫌煩的,都是同事、鄰居家的孩子。水池里簡直就是我們的天下。大人有時還會欣賞我們玩水,兩個孩子你潑我一下,我澆你一下,本來沒啥事,可是只要旁邊的大人笑了一下,都不用說話,那我們的表演欲立馬就上來。
可是動靜也不能太大,把澡堂的管理員驚來,就會被呵斥一通。但玩起來了,誰還能顧得了那么多,惹得管理員常來。他一走,繼續嗨起來。直到玩累了,才想起來趕緊回家。常常是從天亮洗到天黑。
所以帶去的洗浴用品丟失是常有的事。一次我去洗澡時,同學都沒來。我剛把頭發抹上肥皂,有同學來了,立即投入戰斗。等到回家時才被老媽發現,頭發上的肥皂泡根本沒洗。
上高年級了,還經常帶著樓上樓下低年級的小弟弟們一起去洗澡。結果小弟弟們回來,告訴他們的媽媽,“哥哥今天洗澡時護著我,他幫我擋水。”“洗澡堂的水不好喝。”害的老媽給我下通牒,帶鄰居的孩子洗澡,不許打水仗!
有沒有玩岔了的?有。出了澡堂,一人一瓶汽水,啥都忘了。
上了初中,就沒人打水仗了。
(鳳臺·紀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