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我們心底的鄉村記憶,如同一幅田園詩畫。鄉愁是什么呢?或許就是——春天里,在如毯一般青草地上放牧牛羊,螞蚱撲逐,蝴蝶紛飛,遠眺可見的一黛青山;炎炎夏日,蛙聲唱合,蟬鳴陣陣,清涼戲水的一片荷塘;深秋時節,甜瓜溢香,大棗紅臉,山芋成熟,收割后一望無際的阡陌田野;寒冷冬季,薄雪輕揚,群鳥歸棲,傍晚時飄蕩的縷縷炊煙。
然而,時間的打磨和淘洗,早已讓那些純凈的鄉村記憶有些模糊和破損,甚至不復存在。在一些鄉村,池塘淤積,溝渠干涸,污水橫流;在一些鄉村,墻體破敗,殘垣斷壁,垃圾遍地;在一些鄉村,廁所臟亂,臭氣難聞,無法踏進。于是,美好記憶中的鄉村,再也回不去了,再也找不到了。
調研信息顯示,農村環境污染源主要有:畜禽養殖產生的糞污超標排放,農民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污水亂倒亂排,農村建房產生的建筑垃圾隨意堆積填埋,農業生產施用農藥帶來面源污染,包裝瓶、塑料袋等隨意丟棄。不可否認,農村環境問題成因復雜,主要在于農村環境保護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農村環境污染監管難、環境保護設施缺失。綜合而言,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污染治理落后于城市,財政投入少,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村環境污染物排放主體多,分散性和隱蔽性較強,農藥、化肥、地膜、生活垃圾堆放隨機性較強,農村廢棄物幾乎都是就地排放,大部分污染成為面源污染,不易監測,難以防治。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投入不足、機制缺乏等問題普遍存在。
眾目期待,一場“環境革命”的掀起,或將盡可能改變這一切。
“環境革命”,極言其急迫。扶貧開發、脫貧攻堅,對于貧困農村和貧困人員而言,絕不僅僅只是發展經濟,當然包括農村美好環境的優化涵養。如果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的農村環境依然糟糕,即便脫貧,又有多大意義?因此,在2020年全面完成脫貧任務的大視野之下,農村“環境革命”顯得異常急迫。因為,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環境革命”,彰顯其力度。從中央環保督察轉辦信訪件來看,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問題是群眾投訴舉報的焦點。建設美麗鄉村,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踐行新發展理念,理當以更高的站位、更廣視線、更大力度,抓細、抓實、抓小,徹底清除困擾農村的環境頑疾。是時候解決農村環境的突出問題了。
“環境革命”,顯示其決心。早在今年4月初,我市即啟動“向垃圾宣戰、建美麗家園”行動。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的推進,必將改變農村“臟亂差”面貌。治理農村垃圾,力求全面長效,集中開展陳年垃圾清理行動,加快構建長效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污水處理,力求合理高效,抓好統籌謀劃,加強分類指導,落實多元投入,確保取得實效;穩步實施農村廁所改造,力求方便有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試點先行、逐步推開,以人為本、尊重民意,盡快讓更多農民用上干凈衛生的廁所。
沒有顏值,哪有氣質?留得住青山,方能有柴燒;看得見風景,才能記得住鄉愁。期待以“環境革命”換鄉村新顏。
(懷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