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著名書法家虞衛毅先生
我一直堅持認為,任何藝術形式的雅俗美丑,拼到最后都是個人學養的深淺高下。如果一個人做不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能夠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技藝再好,也就是工匠水平,終究走不遠,成不了大器。
壽縣古城是沿淮著名的書法之鄉,書風昌盛,上自耄耋老人,下至黃口小兒,會寫字的燦若星辰。但能揮毫又懂書法理論的卻寥若晨星。
與壽縣大多數書法家的成長史一樣,虞衛毅從小學時代就開始了學書生涯。那時的小學開設有寫字課,虞衛毅學書從臨帖開始,最早臨寫的是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對書法的先天喜愛使他對臨帖到了癡迷的程度,不斷得到老師夸贊又成了不竭的動力。1979年考上大學后,虞衛毅開始廣泛涉獵各類字帖,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生涯正式開始,近40年來筆耕不輟,始終沒有停止藝術探索的腳步。
在虞衛毅學書生涯中,壽縣兩位本土書法大家對他產生了很深影響。一位是民國時期享有“鐵筆”之譽的張樹侯。張先生擅篆隸,其作品沉郁古拙,質樸渾穆,力透紙背;一位是當代古城文化名片“狂草大師”司徒越先生,司徒越的草書飛動不拘,筆意連綿,奔放激越。把兩位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就顯現出一種古與今、動與靜的對比意趣。這種對比對他的啟發和滋養,為其后來走好書藝道路提供了扎實鋪墊和正確路標。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甭窂綄︻^,往往能收事半功倍之神效,但虞衛毅不敢掉以輕心。他說:“古人講十年磨一劍,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三十年磨一劍!睘榱藢懞靡粋字,虞衛毅往往要寫上幾十遍、上百遍。“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鄙癫煽康氖呛B,形質靠的是技藝。書法之道在于技,技不如人,道何載乎?如果一個書家對古人的筆法字法不能熟練掌握、運用自如,那怎么談得上抒情達意、翰墨抒懷?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庇菪l毅常常以這首詩勉勵自己,滿懷虔誠和敬畏,長期堅持臨帖和讀帖,孜孜以求,反復揣摩法帖上一筆一劃、一點一捺間的玄機奧妙。通過不斷鉆研,刻苦訓練,精益求精,逐步達到筆簡意深、靈動飄逸的境界。功夫不負有心人,虞衛毅的書法作品屢次參加全國書展并獲獎頻頻,成為壽縣古城最早一批“國字號”會員,并獲得中書協“德藝雙馨會員”稱號。著名書法家張冰先生評論,虞衛毅的草書作品“風神散朗,氣韻深厚”,“果敢之中顯峻拔之勢,含忍之中呈渾厚氣象。”“線條如行云流水,結字如壯士舞劍,字里行間展現出的將奔未弛、放逸生奇的動勢與動感。讓人感到每個字都動起來了,其中的節奏與韻律就像是觀看舞者的舞蹈,或奇縱,或飄逸,讓人產生動靜一如、回味無窮的感受!倍艺J為,虞先生書法功力深厚,是其經年累月錘煉與升華的結果。他的作品線條點畫松秀而不輕佻,沉著而不板滯,可見虞先生對筆墨的掌控能力已達到隨心所欲的精熟境界,盡顯“規矩入巧,乃名神化”的大家氣象。
虞衛毅在書壇“揚名立萬”并不單因字寫得好,備受注目的還有他的書法理論。迄今為止,虞先生已出版《隱石廬論書隨筆》等作品集多部,其中書法論文入選全國性書學會議20多次,并被國禸權威刊物《中國書法》聘請為特約評述人。虞衛毅研究書法理論,既重視對傳統書論的梳理闡釋,又重視結合現實,提出新觀點,新思考。對于傳統書論,他曾下過一番硬功夫,其代表作“古論新詮”融入了自已的思考,做到了“有洞見而不作鑿空之說,出新解亦略無武斷之嫌(張云龍《評虞衛毅先生的書法創作與理論研究》)”,給人以啟發和借鑒,對指導當代書法創作具有很高的參照價值。關于書藝修為,虞先生指出,一個人書法藝術成就高低的決定要素,應包括書技、書識、學養、性靈等方面。習書者不但應重視書技訓練,而且要加強學識與學養的提高和性靈的培養,做到潛心深入,厚積薄發,積學以成。為此,虞先生先后在《中國書畫報》、《書法報》等報刊撰文發表《談“書意”與“詩意”的統一》《詩意派書法的創作與批評》《文人書法傳統與當代書法創作》等文章,極力主張“詩意派”書法創作理念,強調“情深調合”,為書家創作開辟嶄新境界,引起書壇廣泛關注。
虞衛毅先生現為壽州書法研究會會長。為寫此文,我專門到研究會拜訪了先生。研究會隱在古城南大街的留犢祠內,環境優雅,書香撲面,院內桂枝搖曳,密影匝地。先生獨處一室,埋頭于書史書帖中,專心致志。見有客來,清茶一杯,只談學問,不聊其他。能夠鬧中取靜,于紅塵中超然物外,心無旁騖,潛心書藝,拳拳赤誠,感人至深。真誠祝愿虞衛毅先生青春永駐,藝術之樹常青,能夠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
(趙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