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不禁有一種親切感,字里行間洋溢著的一股春江水暖黨先知的聲音,與幾代領導人關于文藝工作的講話精神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此讀本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直抒黨的文藝方針及文藝思想,講話涉及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具有針對性,切合實際,直陳要害,對當下呈多元亂象狀態的文藝工作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值得認真學習,深入研究與思考。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一文,就充溢并張揚著鮮明的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懷,此文旨在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心中裝滿中國精神的正能量,其文藝作品的主題思想才會敞亮而又溫暖,如心中壓根就沒有國家與民族之魂,文中還談何暖人之思想?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一文提出了一個十分切題的命題,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的確,文藝作品的終極主題就是人文關懷,就是悲天憫人,所以崇善抑惡理應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矢志追求的精神境界。正如習總書記在文中所說:“對于真的認識價值、對于善的道德追求、對于愉悅需要,是構成文藝的基本價值所在。”
當下,不少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心態及動機的確存在一些不容樂觀的問題及現象。好的作品、尤其能給讀者帶來光明與希望的作品總是鳳毛麟角,而不少作品思想稀薄、主題灰暗、缺少善的關懷,充滿人性的假惡丑乃至種種暴力、兇殘與血腥,極力把社會妖魔化,把人禽獸化,把現實世界寫得一無是處,除了丑惡,還是丑惡,讓讀者讀后從頭冷到腳跟,不僅看不到光明與希望,甚至還會發生心理蛻變。
此外,文藝市場化、一切向錢看的現象也比較普遍,更有甚者,把文藝創作當成了發家致富以及出名暴名的手段,其文藝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以及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思想品格等等都蕩然無存,以致大批量的揚鬼弄怪的文字垃圾充斥網絡內外,在給社會正能量積累做減法,這些不良的文藝現象都是不容諱言的事實。
所以說,習總書記的講話是及時雨。他提出的“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靈魂”,就是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良知最及時的召喚!也是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關懷以至語重心長,良苦用心在于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心里要有中國精神、民族精神,努力創作出思想富有、精神向上、充滿人文關懷主題的優秀作品。
習總書記的講話針對性很強,他還提出“力戒浮躁創作出優秀作品”。浮躁可能是當下文藝作品質量普遍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浮躁,就難以靜靜地沉到生活的深處感受生活;因為浮躁,就難免急功近利、粗制濫造;因為浮躁,就會喪失慢工出細活、“十年磨一劍”的心境。習總書記提出“力戒浮躁”,可謂直擊當下文藝界的要害之要害,弘揚黨的文藝思想、文藝方針及政策,弘揚中國精神及民族正能量元素,同時也不回避尖銳問題,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這也正是習總書記講話的一大亮點,難能可貴之處。
我黨對文藝工作歷來就十分重視,從毛澤東到習近平,幾代領導人的文藝思想一脈相承。《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影響深遠,也展示了一代領袖對文藝工作的深入了解與認知,高瞻遠矚,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實際、針對性極強的問題,《講話》在當時的文藝界迅速發酵,對文藝的繁榮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有些經典論斷已經滲透到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文化血脈之中,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由競爭——我們的批評”以及“推陳出新”等等,這些經典論斷已經成為馬克思文藝思想體系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具有傳世的生命力。
實踐證明,黨和政府對文藝工作的領導如何把握好尺度,也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管狠了,干預多了,也會制約文藝的發展與繁榮。文藝也有其自身的原理與規律,外部給力恰到好處,自然有利于文藝的成長,如給力過猛抑或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什么都干預,文藝也會受傷以致扭曲,甚至會讓文藝變成了政治的犧牲品。十年“文革”的慘痛教訓不堪回首,文藝被政治化,文藝作品成為圖解政治的符號,許多小說中的人物沒有靈魂,沒有血肉,只剩下一副政治的傳聲筒,小車不倒只管推,文學變成了偽文學,高大全代替了人性真善美,這個教訓的確重演不起了!
當然,黨對文藝工作也不能放任自流,恰到好處的干預與引導還是必要的,不可或缺。黨和政府要充分尊重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的主體意識,信任他們,關心他們,給他們提供更多的綠色通道,充分調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優秀作品以饗讀者。
(孫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