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的100多年間,中國人民飽受外族欺凌。培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弘揚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日前拜訪了位于大通區孔店鄉舜南村山朱組的錢都督府,了解到房屋的主人錢玉興不僅僅是一位能征善戰的淮軍重要將領,更是在抗擊法國入侵的鎮海保衛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民族英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走進錢都督府院子,看見了淮南市政府2011年立的“淮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碑的背面是對房屋主人與建筑保護范圍的簡介。正廳里面有一些木頭的柱子,黃黑相間,有明顯的修復痕跡,木柱頂端對稱的構件上雕有云紋等精美的圖案,房梁上面的檁子排列規整,木構件雕工精致,雖然因年代久遠看不清楚具體雕了什么花紋,但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
據了解,這座宅院2016年經市文物局出資剛剛修復,是淮南市境內現存建筑面積較大、構筑工藝水平較高的一處晚清住宅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我不禁對房屋的主人產生了興趣,錢都督是誰?他為什么要在淮南造這么一座具有徽派建筑風格的府第?他和這所府第,有著怎樣的故事?
經過多方努力,查《清史稿》、《長豐縣志》、《壽州志》及有關淮軍、有關鎮海戰役的材料,走訪當地村民,錢都督府的主人錢玉興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漸漸清晰。
錢玉興出生在鴉片戰爭爆發前的1830年,他生活的年代,是一個既充滿艱難曲折又波瀾壯闊的大動蕩、大分化、大轉型的時代。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際,10歲的錢玉興因幼年喪父正跟著母親在山朱村的舅舅朱老慶家放豬。后來母親也去世了,他只好挑起貨擔走街串戶,過起了半乞半商的流浪生活。他被命運裹挾進了太平軍,又被淮軍中的將領程學啟看中并重用。后程學啟戰死,他轉投劉秉璋麾下。隨劉秉璋出生入死,英勇作戰,被同治皇帝授予“記名總兵”,賞厲勇巴圖魯。“巴圖魯”是滿語baturu的譯音,是“勇將、英雄”的意思。1875年,劉秉璋任江西巡撫,錢玉興隨任撫標右營游擊。
1884年,法國軍隊進犯我國東南沿海,清朝軍隊遭受了馬尾戰役的慘敗,浙江海防吃緊。劉秉璋時任浙江巡撫,奉調錢玉興參與鎮海防務,任統領親兵小隊等營總鎮,防守梅墟招寶山一線。這一年,錢玉興已經年逾半百,但面對外敵入侵,民族危難,作為一名血性男兒,絕沒有后退半步的道理。錢玉興緊急赴任,親自參與筑土墻,修炮臺,受盡千辛萬苦。
1886年,劉秉璋升任四川總督,錢玉興隨任入川,統領節制壽字6營,不久提升為重慶鎮總兵,署四川提督。錢玉興入川的時候,已經年屆六十,軍中同僚多皖南人,估計他也在為自己將來葉落歸根做打算,就安排家人回到故鄉給自己建了那么一座富有徽派建筑風格的宅院。就在劉秉璋、錢玉興等在四川平定匪盜、屯田積糧、發展經濟,大展宏圖之際,大禍降臨,劉秉璋受到了昏庸御史鐘德祥的強烈彈劾,以濫舉罪被革職,錢玉興也遭削職,遣回原籍,直到1912年溘然長逝。
今天來到這里,我撫摸著老舊的灰磚、殘破的院墻,禁不住感慨萬千。這座100多年的老屋,它經歷了晚清、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和文革……走到了今天,終于迎來了新生。
(吳 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