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國家級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現場會在壽縣召開
“文化”在“扶貧”中大顯身手
3月31日,全省國家級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現場會在淮南市壽縣召開,此舉旨在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貫徹落實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學習交流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建設經驗,對下階段示范點建設進行再推動、再安排,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文化服務。
當日,參會人員來到壽縣保義鎮東樓村及迎河鎮李臺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進行實地考察,之后,壽縣、靈璧縣馮廟鎮、潛山縣黃鋪鎮黃鋪村、壽縣雙廟集鎮堰東村先后作了經驗交流。會議同時對中宣部召開的“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工作會議”主要精神進行了傳達。
會議強調,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方面。加強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是宣傳文化系統對黨中央關于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贏整體脫貧攻堅戰重要講話精神的積極響應,是實現文化小康的重要抓手,是落實基層加強年的有力舉措,有利于鞏固和拓展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陣地,有利于加強和改善文化民生,有利于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文化扶貧在貧困地區“開花結果”
鄉村龍燈耍起來,民俗舞蹈跳起來,來到現場會安排的兩個實地考察點壽縣保義鎮東樓村和迎河鎮李臺村,看到投資興建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群眾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人耳目一新,為之一振。
壽縣保義鎮東樓村和迎河鎮李臺村均是中宣部第一批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其中,東樓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投資130萬元,2016年10月底建成投入使用。該中心結合東樓小學周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而成,按照“一個文化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宣傳欄、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器材、一套體育設施器材”的“七個一”及“一、二、三、四”標準,各種設施、設備齊全,功能完善。該村深挖當地文化特色,除按要求配備村史村情展覽墻、鄉風民俗展覽墻、崇德尚賢展覽墻、美好家園展覽墻外,還增加了廉政文化、民生事業、產業發展、鄉村文明等展區,進一步展示了本地歷史文化、風情風貌和民俗風光。
另一個考察點李臺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依托村民活動中心,結合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300余萬元,于 2016年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該中心室外廣場5000平方米, 建筑面積900平方米,舞臺70平方米,設有電子顯示屏. 廉政文化、新農村文化長廊圖文并茂,“一場、兩堂、三室、 四墻” 一應俱全,娛樂健身器材設施完備,是村民休閑、娛 樂、健身的好去處。文化走入生活,不再是農民的奢望,而日益成為活生生的現實。
高標準建設文化扶貧示范點
據介紹,淮南市省級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主要集中在壽縣。壽縣共25個鄉鎮,截止2016年底,25個鄉鎮有25個村 (1個鄉鎮遴選1個示范村)被納入省級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農民文化樂園建設)。
2013年至2014年,壽縣堰口鎮魏崗村、壽春鎮九龍村和陶店回族鄉陶店村等3個村被列入省級農民文化樂園試點,在當時率先完成建設任務。2015年壽縣正陽關鎮南堤村、迎河鎮李臺村、保義鎮東樓村、安豐鑌谷貝村、三覺鎮張墩村、雙廟集鎮堰東村、瓦埠鎮張嘴村、大順鎮余埠村、張李鄉張李村、八公山鄉郝圩村、茶庵鎮關崗村、豐莊鎮曹洼村等12個村被列入中宣部第一批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在全省率先完成建設任務。2016 年12月27日,《安徽省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簡報》第22期刊登《壽縣高標準建設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作經驗交流。
2016年壽縣窯口鎮窯口街道居委會、小甸鎮街道居委會、安豐塘鎮柿元村、眾興鎮新店街道、隱賢鎮隱賢街道、炎劉鎮廣巖街道居委會、雙橋鎮孫廠村、澗溝鎮農民城街道、板橋縝街道居委會、劉崗鎮煙店村等10個村被列入中宣部第二批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目前正在按照序時進度,抓緊建設。
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在壽縣已成為當地農村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平臺,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家園和精神樂土,真正發揮了帶動一片區域,活躍一方文化,幸福一批群眾的作用。
建立了文化活動新陣地
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后,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活動舉辦前,各鄉鎮及時在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公開欄公示活動舉辦時間和內容,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率。幾年來,壽縣利用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展了“送戲進萬村”、廣場健身舞比賽、 農村電影放映、農村圖書服務一體化、農家書屋數字化、農業科技培訓、節慶娛樂等活動,推動服務內容不斷完善和豐富。正陽關鎮解阜社區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利用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廣場舞臺,組織民間演出團體分別舉辦了春節聯歡晚會和以“弘古鎮文化,揚文明新風”為主題的文藝匯演,做到農民 大舞臺活動制度化、演出經常化;“兩堂”是保義縝東樓村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兩翼,一張翅膀為東樓農民架起致富的橋梁,一張翅膀為東樓帶來豐富的精神食糧。建成以來,該村講堂已舉辦各類農業講座20多場,舉辦道德講堂、丹青筆會10 多場。農民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時,欣賞到了高水平的文化藝術;堰口鎮魏崗村、壽春鎮九龍村和陶店鄉陶店村利用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組織村民開展非遺傳承展示、廣場舞排練等文 化活動,每天都有上百人參與其中。
豐富了農民文化新生活
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起來”是基礎,“轉起來”是前提,“樂起來”才是關鍵。壽縣在發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社會效益上,注重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把“送”與“種”有機結合起來,在多“送”的同時注意多“種”,充分發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送文化”和“種文化”的雙向載體作用,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生活幸福感。保義鎮東樓村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后,村里文藝骨干牽頭成立了農民舞龍隊、 舞蹈隊、書畫協會,經常開展自娛自樂活動,還為村民寫春聯、 畫年畫、義務教學等。迎河鎮李臺村組織本村的“紅五月”民間文化藝術團,圍繞美麗鄉村建設、計劃生育、新農合、新農保、秸稈綜合利用和焚燒、民生工程、“三線三邊”環境整治等中心工作,自編自排自演節目70多個,每年演出10多場,農民觀眾達5000多人次,“農民大舞臺”真正成為村民們的文化田園、精神家園、幸福樂園。
引領了農村文明新風尚
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引領時尚新風的重要載體。利用鄉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壽縣組織開展了道德實踐“主題季”、道德講堂、鄉村好人評選、文明村和文明家庭創建評比、經典誦讀、家風培育及家訓傳承、禮儀活動培訓等 活動,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全縣15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崇德尚賢墻,展示當地先賢名人、當代鄉賢、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在潛移默化中育人化人。三覺鎮張墩村對每年評選的“身邊好人”等模范人物,利用“四墻”進行張榜宣傳,釋放正能量,激勵村民向身邊好人學習,遵紀守法,崇德尚賢,建設美好家園。所有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電子顯示屏,農村文化墻總面積達到4000多平方米。通過文化墻和電子顯示屏,運用農民畫、卡通畫、山水畫、“順口溜”等形式,圖文并茂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美化了環境,也凈化了心靈。現在,全縣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里“農家好人故事會”、“村級道德評議會”、“身邊好人評選會”等活動層出不窮,村組群眾推好人,鄉村賢達議好人,村民代表選好人,呈現出“鄉村好人”人人評的濃厚氛圍。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已深入到農民群眾生活中、心坎上,實現了從過去 “一日三餐,麻將摜蛋”到現在“吃飽三頓飯,就到中心轉”的轉變,中心弘揚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主流文化,好人正氣帶動了 社會風氣。
圖一:東樓村特色民俗活動
圖二:東樓村農民文化樂園
(記者 張雪峰 焦孝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