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小學時,學校坐落在一片農田中。教室是土房子,課桌是土臺子。老師教唱《春天在哪里》,歌聲飄向窗外,在田里栽秧的農民,會直直腰,聽聽歌。
進入初中,我以為是見過的最大校園。幾排青磚綠瓦教室,院子中央居然還有一水泥路。
還記得第一節音樂課,年輕女教師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老師說我們“跑”后面的拖音不夠高亢。
一個午飯后,恰逢和女班長一起從食堂回教室。男班長比我們早回,正獨唱《十五的月亮》。女班長用食指壓住嘴唇,示意我們安靜止步走廊中,讓那渾厚的男高音盡情飄向窗外。她聽得入神,雙目凝視遠方,面含笑。
如今,我已中年。那些歌聲猶在耳畔。
氣溫驟降。我為女兒送棉衣,進入這個以管理嚴格著稱的民辦學校。教學樓挺撥,水泥地坪到處延伸,連一方泥土都難尋。學校周邊的土地這幾年也連續升值,蓋滿民房。步入教室走廊,往窗里看。同學們正用早餐,鐵桶盛著稀飯,置于講臺上。排隊盛飯,男生女生間都保持一定距離。
又過一窗口,里面堆放許多電子琴,有的已損壞,鍵盤上落了厚厚的灰。這是學校創建初期購置的。看來是常年封存了。
為了盡可能考個好高中,這里學生壓力大。課程表上再沒有“音樂”。女兒說,早上6點起床,晚自習到10點。除去洗漱等時間,我擔心她們每天能否睡足7小時。她們腦子里填滿名種公式,單詞、分數、排名,誰還能放聲歌唱?
漫天的雪花開始飄落,學生們抓緊時間跑到院子中央,歡呼雀躍,伸手去接那蝴蝶般的雪花,似乎要抓住本應屬于他們這個季節的東西。
離開校園時,我打開手機里的音樂,播放《雪中情》,歌中唱道:……惟有與你同行,與你同行,方能把夢追尋……我聽得陶醉。心中默默祝福這里的學生:歌不在,夢猶存。
(壽縣·張兆濤)